最近几年的十一小长假,都自觉不自觉的奉献给老家父母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情环节我不想有。所以,每次,都是选择回家。
尽管大多数时候是乐意的。偶尔的也会有些不情愿。为何每次都得选择回家呢?原本可以漫步美景,或者扎在人堆里,挤出几个二字型手势。
每当十一假期,老家大多是农忙的季节。由于我们的经济条件有限,所以父母依然摆脱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日复一日的劳作,让父母的皱纹更加有型,肤色也更接近于炭黑色。每次回家都能感觉到,父亲从座子上起来的越来越缓慢,可他依然固执的要种很多土地,超出了他的负荷的土地。
在哥哥的带动下,在有些想替父母分担的驱使下,我每次都选择回家。
家里的水感觉很硬,饭碗散落在家里的好多角落。我一一的收拾进水泥台搭成的水池里。活着凉水,挑出有破损的碗盘扔掉,再把它们一一洗干净,留待备用。
家里的锅碗瓢盆,似乎格外招灰尘。用来烧柴火的锅灶,虽然做出饭菜更好吃一些,但是个中辛苦,也只有在这里真正体验做饭的人能够感受到。
当柴草不好或者偏湿。再加上烟囱有时不通畅。再家里做饭的感觉,真的离幸福感觉很远很远。
可是,锅灶前如果有妈妈的陪伴,就会感觉幸福很多,也温暖很多。因为和妈妈总是有说不完的知心话,而妈妈也总是怕让我们受苦,挑最轻快最干净的活给我们。这种母子想通的温暖,或许就是我回家的勇气。
为了多收点粮食,哥哥提议去把红薯地用喷灌水浇一遍。喷灌的管子盘成了很多盘,我负责运输和拉扯。我在水管的面前,依然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渺小,那种又重又脏的活计,我只能硬着头皮去干,因为我干一点,家人可以少干一点。家人似乎都有这种精神,这或许就是爱凝聚在一起的表现吧。
为何要这么劳苦?为何不可以轻松一些?原来我们依然缺乏快速赚钱的能力。我时常忖思,假若我们赚钱能力更强大的话,也不至于这么辛苦的,让父母依然在田间劳作。
有时候有点想退缩的意思。农村的活真的是太苦太累了。可是,能够陪伴父母的时间还有多少年?
如此想想的话。经历的苦会感觉再苦也甜了。因为有爱包围在我们身边,爱可以医治身体的酸痛。
有亲人在身边的幸福,是无以言表的。我们干的有奔头,有幸福感。身体的劳累,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哥哥每次回家都需要开四五个小时的车,而他却愿意回来,其实他也可以选择有滋有味的生活,或者直接推脱不能回来。
或许是他也不想有生之年留有遗憾,所以,回家就成了我们约定俗成的习惯。哪怕帮爸爸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只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迟迟饭,喝喝茶,聊聊天,为的是让家人的笑脸能够更加永恒持久,让爱浸润我们身边,其他的都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