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洗完澡,我提醒我娃洗内裤。她看着我,假装无奈地说道“好吧”,然后笑啦,自己动手去拿盆,动作慢吞吞地,但没有抗拒。我意识到这娃已经开始慢慢接受“自己洗内裤”这个规则,心里偷着乐,没再就这件事和她多说一句话。
自己洗内裤这件事,我已经和我娃持续拉锯将近两个礼拜。有时候她赢,有时候我赢。她赢的结果就是“不洗”,然后内裤要么被不知情的奶奶洗了,要么就一直放在盆里,最后还是被我半哄半骗自己动手洗完。我赢的结果很简单,就是当时就洗完。要么她开心地接受,洗完自己的内裤,要么她不情愿地完成这项任务。
以前奶奶也不止一次地要求她自己洗自己的内裤,在我的印象中,却一直未执行过。
通常的对话场景是这样的:
奶奶:宝宝,你的内裤自己要洗了。
我娃:我不洗。
奶奶:宝宝,你现在大了,要自己洗啦。
我娃:不洗不洗。(说完然后飞快地跑开,不与奶奶争辩)
奶奶:(继续念叨,但也无可奈何,最后还是帮她洗了)
有时候对话场景会变一变:
奶奶:宝宝,你把自己内裤洗了,其他衣服奶奶帮你洗。
我娃:为什么要自己洗内裤?
奶奶:因为你长大了。
我娃:哼,我才没长大呢,我还是个小孩。
奶奶:奶奶每天这么辛苦,你连内裤都不帮忙洗一下吗?
我娃:那好吧。(然后非常不情愿地洗了一次)
但下一次,绝对不会再上奶奶的“当”,不愿再洗,奶奶怎么说都不洗。
所以我要求这娃洗内裤的时候,一开始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况。我提出要求,她拒绝。我说道理,她拒绝听。
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一周多。简单总结了一下,我做了这么几件事:
1、尊重孩子,征求意见。在一次轻松的谈话中,非常正式地和她商量,告诉她,自己的内裤要自己洗。(她当时是禁不住我的各种哄骗说道,同意了)
2、坚守底线。后续执行过程中坚持一个原则:既然已经说好内裤要自己洗,那么大人就一定不能某一次或者某几次破例插手帮她把事情干了;(后续她各种耍赖,我都坚守住了这条底线)
3、及时提醒督促。不管这娃当时洗不洗,反正每天只要换了内裤,我都会提醒她,你的内裤要洗啦!如果昨天的还没洗,就会附加一句:昨天的还在呢。以实际行动告诉她,这件事情就应该是自己干的,不能依赖大人,想依赖没用。
4、提供帮助,帮助她减少内部的和外在的阻力,提供快乐的体验。提供帮助的方式方法很多,需要注意的点有两个:一个是底线,一个是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她是有声/无声对抗还是快乐接受。对于这一点,就洗内裤这件事,我们大概经历了这么一些过程,我使用了这么一些方法。
(1)给孩子树榜样。我就告诉我娃:妈妈的内裤从小时候开始就是自己洗。自己洗内裤这件事,是我们需要学会的一个小技能;
(2)给孩子做示范。我娃迟迟不肯动手的时候,找各种借口的时候(比如说水冷,说自己手搓不动,说肥皂不会用),我就直接动手,自己先开干,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给娃演示,到了哪一步可以怎么办,需要怎么弄。她看着我一步一步做,感觉好像也不难,也就开始动手。
(3)给她降低难度,比如过程拆分成几个步骤,我帮她做其中几步,比如就“干净程度”降低标准,不做过多要求。当她提出来“好难洗啊”,我会尝试着问她“要不你洗(洗涤),洗完以后妈妈帮你带(漂洗)”;当她快乐地接受“洗涤”这个流程,过几天我就尝试着把“漂洗”也交给她,现在这娃已经会主动地做完“洗涤和漂洗”,晾晒我现在还在主动帮她承担。另外,我在洗内裤这个习惯养成过程中,对“干净程度”的标准和门槛特别低,一开始是“只要她动了手就行”,后来是“只要她擦了肥皂,过了水,动手搓了就行”,再后面就是告诉她“漂洗后盆里的水不要看起来还是白色的”。她肯定洗的不干净,怎么办?每次都是我再偷偷地帮她洗一遍。
(4)给与她及时的正向反馈,分“物质”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精神方面的:比如夸她洗的很干净,夸她多承担了一个步骤,夸她是节水能手,用水少还洗得干净,夸她今天又减轻了洗衣机的工作量(其实10岁的娃,她对“减轻洗衣机负担”这样的夸赞已经非常明白,我就是在哄她开心,但亲子之间,这样的玩笑,她除了揶揄我一下,每次都非常开心)……“物质”方面的:绝对不是钱,就是一些孩子比较喜欢在意的东西。比如奖励10分钟看漫画的时间,比如告诉她,“事情做完我们今天还可以去楼下打羽毛球呢”,其实就是让她把其他她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通过正向奖励的方式给联系起来。
说到奖励这事儿,我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刻。那次她连续三条内裤没洗,一直泡在盆里。三天后,我各种哄骗终于让她一并洗了这三条内裤。第二天,我特别在家庭饭桌上告诉她:你知道吗?今天下午我收衣服,发现你昨天洗的三条内裤特别干净,没有任何污点,上面还仿佛有阳光的味道。她开心大笑。晚上睡觉之前,她还特意问我:“妈妈,你说我内裤洗的特别干净,是真的吗?”我一本正经“那还有假?”为了让她相信,我还特意拿了一条她的内裤过来,给她看,问她是不是特别干净。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三条内裤我都偷偷地帮他重新洗过了一遍。
需要特别说的3点是:
1、无论什么方法,一定不能在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强行使用。
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增加孩子对这件事的反感和抗拒情绪。孩子能够养成一个习惯,最重要的是内驱力,是他“自己想要做”或者“觉得自己应该去做”才行,而外部力量只会起一时的作用,一旦外部强加力量太多就容易导致孩子内驱力减弱或丧失;
2、轻松愉快的过程。
随时注意,尽可能地让孩子在做中感受到快乐,或者收获其他轻松愉快的东西。
因为轻松快乐地去做,和受制于压力,在大人的权威的震慑下去做结果会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他有了愉悦的体验,下一次,他才不至于一提到要做这件事,就是不好的感受,就想到妈妈和奶奶那苛刻的眼神,那严厉的模样,快乐地完成一件事情,次数多了,她下次就会触发好的感受,打开愉悦的开关,触动她下次继续主动地干这件事。
3、坚持再坚持。
这中间,娃还是会有很多的不肯不愿不乐意做不到做不好完不成达不到,作为家长唯一做的就是“坚持住,耐心点,给她点时间”,“千万不要几个回合她依然不动我就想发火”。“熊娃不听话,家长就来气”,这可能是很多家长和娃之间的相处模式,在老毛病纠正,新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一旦回到原来的相处模式,熊娃不配合家长就发火,这很可能前功尽弃,孩子习惯养成跑道回到原点。
4、循序渐进,不要想着一口吃成大胖子。
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做起来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落实到各种小细节中。我们家奶奶带娃的时候就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比如我娃听她话干好了一件事,我家奶奶除了夸赞一下这孩子“好棒”,然后可能就立马给这娃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或者要求做好另外一件事。这让娃很是受挫,觉得大人就是在哄她,目的就是要求自己干更多。
所以,就习惯养成这件事上的坑,我觉得有这些:
1、三分钟热度。最要不得的是:家长树立了规则,却在执行中“三分钟热度”,不坚持落实;
2、守不住底线。新习惯养成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问题,一旦家长守不住底线,给孩子破例,就会有下一次破例,下下一次的破例,结果习惯养成不了了之。
3、一气之下失去耐心。很多习惯没能成功养成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我们大人们“一气之下又失去了对孩子的耐心”,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给不到无条件的爱和包容。
4、套路和花样用的太蹩脚。如何把孩子哄开心,还能让他开开心心地干好事情,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给办法,方法套路很多,但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