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在何府,这一天,发现阿莲晌午饭点未回家的,是在厨房准备做仮的菊花婶。古代人,每天吃两顿饭。大概是早十点钟和午后三点多。一天三晌两顿。既能多干活又能省粮。故而,古代人,每天多干活少吃饭,总是饥慌慌的,很少有脂肪堆积的胖家伙。
阿莲不见影子。菊花婶连忙问其它佣人,都是摇头三不知。佣人连忙在府中角落里乱找寻,当然是一无所获。
甲门卫得知阿莲不见,才说,阿蓬早上出府门,说去城外采蘑菇挖野菜去了。
管佣人的大贵问,阿莲同谁出城去了。
甲家丁说,她一个出去了。
大贵吓了一跳,说:你这糊涂虫,你咋不阻止呢。一个小女子,出府出城门,不结个伴,是很危险的。你咋不阻止呢。
甲家丁门卫慌张的说,我当时昏头了,想来出去一会儿,应该没啥事的。
大贵急忙指派四个家丁,快去府外街上和城门外寻找。
好多时辰,四家丁灰头丧气的回来说,不见阿莲的人影子。
大贵一听,慌的厉害。急忙告知总管家瘸腿大叔。大叔把大贵骂了个头血喷头。瘸管家一看天色,己是午后落夕时分。也慌急了。连忙召集七八个年纪大的女佣人和八九个家丁,快出去继续寻找。
瘸管家知道捂不住盖子了。忙告知了还在家中的老爷与太太。俩府中大头头当然吃了一惊。太太说,这女子是不是前几天挨了训斥,想不通,寻了短见。这种思维推理也很正常。古旧年代,世事不顺,波折不断,许多人受不了苦挫艰磨,寻自杀的常常发生。老爷说,是不是一个黄花大闺女,被歹人抢走了。如果这样,那太可怜太悲惨了。老爷和太太,对于阿莲的自杀或被虏抢,只是唉声叹气一下。而最忧心的,是担心,二少爷何小子知道阿莲的失踪,不知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让人难以收场。
何小子少爷,知道阿莲失踪的消息,是在太阳落山时分。他一整天跑出府,与街上的同龄男孩子东窜西跑的玩耍。平时,是阿莲整天的伴跟着,操心他的安全和往回劝返提醒。而由于最近因阿莲的事少爷一闹腾,太太就把阿莲支派到厨房或洗房干活,就未跟少爷。也就今天出现了莲失踪的怪事。
小子少爷听得阿莲不见影影了。自然是慌张张大喊大叫。他急得又跺又跳。他先是在府里阿莲阿莲的边寻找边呼喊。
他又往府外冲出,男仆们拽住他,想阻止他。他是又撕又扯,推于男仆们,冲走在街道上,边喊边寻。
他竟然冲出城门,在城外田地间边寻边喊。
随伴过来的男仆们,也只能顺着心思,再次在田野中寻找!一声声阿莲的呼唤在田野间此起彼伏。
甲家丁说:少爷,守城门的说,要到关闭城门的时间了,让咱们赶紧回进城门。
少爷执坳:我不管,找不见阿莲,我是不回去的。我要在城外找到天亮。我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甲家丁哭求道:少爷,等不得了。咱们被关在城外,是很危险的。强盗土匪很多,不小心会没命的。
少爷哭着说:那阿莲怎么办。她一个大姑娘,留在城外,那会很害怕的。
四五个家丁,只得强硬背扛起少爷,强迫其回城内。少爷不住的扭摇挣扎。
家丁们刚把少爷背进城门洞。城门看守吱哑哑的推闭厚实残旧的木板城门。
少爷推开家丁,疯一般的拉拽住城门板,阻止着守关闭门。
看守着急的说:何家少爷,天快黑了,不赶紧关闭城门,是很危险的。
少爷死犟道;我不管,我不能把阿莲丢在城外。她一个女孩子,会很害怕的。
甲家丁突然说:老爷来了。
只见何将军大老爷气冲冲的走过来。
老爷呼呼几个大耳光搧在儿子脸上。
老爷气急败坏的说:混帐东西,为了一个丫环,竟然阻止人家不关闭城门。把一座城里百姓不当一回事。你把我们何府的脸都丢到屁股上去了。不怕人耻笑。
少爷哭求道:父亲,咱们不能扔下阿莲不管。把她扔在城外,我们良心不得安宁啊。
老爷对家丁喝道:把二小子给我拖回去,别在这丢人现眼了。赶紧拖回去。
少爷在卟腾挣扎中,被家丁围抬着往城门洞子里面走去。
在城门内口,少爷一咕噜就挣扎开来。他犟劲上来。他猛然冲向城墙内侧的土台阶,发了疯似的从台阶向城墙上急攀而上。
在城墙顶的垛口,少爷探出身子,大声嘶喊:阿莲呀,你在那里。你倒是回个声,让人别这么揪心了。你一个大活人,就不能这么没一点影子。阿莲,你回个话呀。你想气死我呀。咱们好歹一起长大,别人不牵心你,我不能放下你不管呀。阿莲,你到底在那里,你给我吱个声呀。
几个家丁冲围上来,拖拽着少爷,向城墙顶内边走去。
少爷的嘶哭的声音,在城内传得撕心裂肺的遥远。
在城门洞把门的乙看守唉声叹气的说:何家这二小子,把一个小丫环,这么掏心掏肺的揪心。这小丫环,是死是活,也是不枉在何府生养了一场。
白天那个看城门甲守兵:老哥,我白天看着阿莲出城门时,有一个赶牛车的老头子,很有点怀疑,他眼睛不停点的盯着何莲。是不是这老头抢走了阿莲丫头。
乙守兵:可不就是,下午几个回城的农夫也说过,这莲丫头,在城外时,有一个老头站在身边。
这甲守兵大悟道;这就对上岔了。肯定是这老头子抢走了阿莲。
乙守兵:那你等什么,快去何将军府,去告诉何老爷。
二十四
在何府,甲看守给男仆大贵数说了自己的怀疑赶车老头拐走阿莲的事。
大贵告诉了老爷和太太。俩人先是一惊。俩人责骂虢城老虢家的不地道,甚至违背周朝的人事礼律。后一想,在虢城,己然长寿健在的虢仲这长胡子,是先祖周文王的胞弟,过世周武王的叔父,现世年轻娃周成王的爷爷。一个小丫环,拐去就拐去吧,如果去责问追要,肯定要惹许多得罪不起的麻烦。而且这拐走一事,只是猜测,没有实据,更是无凭无据问不得
再是,这事,让这不省事的二小子知道了,又是大吵大闹,搅得鸡飞狗跳,让四邻大户耻笑。
还有,明儿,何大将军要启程,远途去东洛军营,没时间处理这提不上档格的区区小事。
二少爷何小子,现时下,可不认为阿莲失踪一事,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他认为是他年轻青春血气中最魂牵梦绕的大事。阿莲是他这十几年少年成长中,如影随形,如风似雨,如门似窗,一刻不曾离开疏远分开过。她的音容笑貌,她的轻声细语,她的细致呵护,她的眉飞色舞,她的秀发飘逸,她的弱胸瘦腰,她的挥手指点,她的跺脚跑跳和她的哭哭啼啼,深深附着在他生命的体伴与灵魂的贴靠之中。在他少年的稚嫩纯真认知中,还没有大人世侩的贵贱贫富阶层势利之眼。他认为,人,在人的眼里,都有一样人的存在。都是一呼一吸一笑一哭一走一坐一黑一明的一样单纯表情态世。
二十五
三天以后的早晨,何大将军带着随从,出了西岐老周城,出发去东域守城之地。
何老爷在临走前一天,去了老周城的首府旧殿,与周武王的二弟姬平拜别。姬平,是老周城东迁镐京后的遗主。由于周朝初期势力在上升壮大强悍威摄期,周边的西片北片外夷势力,还不敢随便侵袭老周城。所以在周武王迁都镐京后,老周城在周成王近十余年内,还比较安宁平静。
拜别周城姬平王时,何将军谈起了丫鬟阿莲被南塬西河边的老虢家拐走的事。
姬平王直说不可能,没谱的事。还说老虢王虢仲叔,不会干这不仁不义的事。
何将军知道人家老虢一家子,有亲亲相护的味道。也就再没有深究。
何将军临出府时,带走了何二少爷何小子,一同去东域。何小子一百个不情愿,曾烦燥的大吵大闹。何将军一顿训斥责骂,让何小子不得不无奈点头答应。因为何将军深知,再不能让这小子窝在府里,一个劲的忧思了一个不见影的丫鬟,而颓废其志。这样下去,这小子非彻底软蛋得失心疯不可。
何将军一行,在城外,与前来迎接的军部派来的近百兵卫士小队会合,浩浩荡荡的向南塬下进发。
周人启隆的西岐老周城,位于秦岭北麓关中西部,渭北高塬上的大片域平原地帶,由塬边向北纵深处近七八公里的,平原北边近靠陇东群山的分支岐山附近。
这个渭北二阶台的渭北平原,由西边的雍城平原,再由现在所说的西岐平原,再向东接连平阳(扶风)平原再一直延伸到武功以东渭北平原。
这个片区,从大区域看是小面积平原,从小区域看是大片状平原。周原的原,有指这一片平原的涵意。周,有周边,周围,指范围与方位之意。其周全,周到,也有指环顾身边之意。故而,周原,有一部分词意是指一定范围内周边原区的意思。
周原这一地名,在殷商早期就己有称。这个片区,也就是这片小平原,南北近十公里宽,东西七八十公里长。北面与西边被雍山和岐山阻拥。这个东西狭长的小平原,并不是平坦坦的一展平直,而是被东西向的冲刷小沟豁,分割成一片片一二十平公里的小片块。这种被沟道分割的小平原,与外界,七分自封而三分串通。于是,这种丰水丰草的丰茂自然封闭生态,其在殷商时,经过近上千年的自然衍生族群不停的壮大,于商末周文王时,己是族群人口势力、经济原始积累势力和自卫外拓武装势力,与东域的商朝主政势力,先是相互利用和平衡,后期壮大成强而就威胁商王朝的根基安危。于是,经过几起纠纷怨恨后,导致了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的所害。于是,火种点燃,激活起了,原先还藏头埋尾低调稳势周人族群的揭杆而起,大张旗鼓的反叛商王朝。这便经过血腥暴力的撕杀,在周武王时,将商王朝灭于东域的朝歌之城。周武王姬发执政三年之短暂,可谓殚精竭虑,东西双方护顾,有点自顾不暇的疲惫。一是护顾先祖创业成霸之地,西岐周原老城。二是卫守东域中原大片新占领新开疆的城池。首尾难以相顾,再是老周原之城,成业成势相宜,但由于沟凹纵横,不利于信息与交通的畅行,也就难以俱备交通、物流、令达和威扬政行的优势。只能将大批量的政力和武力向东域延展和扩移。于是,周王朝就先在东渭河流域的丰镐建起了京都。顺推若干年后,黄河长江下游流城相对富庶的城池一一被势如破竹的周朝武力扩疆占领。周平王为了掌握局势,便一个劲的东移东迁,随造就了洛邑的扩城和繁城之盛期。那是后话。
何将军一行,出老周城,骑着野马与羚牛,一路向南行进。
在殷商和周朝前期段,当时社会与军队,选择用于帮助人类进行物流运输和打仗进攻的动物时,还没有统一优化确定成马与牛类。所以,在驯化和易控动物时,那时期正在进行麒麟、野牛、羚牛、牦牛、野马、野驴,甚至大型鸵鸟等十几种动物的掺插驯化对比实验。所以,那时期,在人口聚齐区的城镇与军队中,就有许多种易驯动物使用的有趣现象。那时,农夫耕田,除了少数地区动用牲耕,大多基本上还是人工用木质或石尖类锄头在小面积的操作。直到后来周末秦初时,才在秦非子在千渭之会地区大批量牧马时,才在选择优化中,出现了马匹集中驯化使用的高潮时期。
何将军出行,一般由卜卦师选一个皆宜的风水俱佳日。托卜卦师择日,今天七月盛夏的一日,天晴炎热。出行一众人马,走了近一个小时,穿过草木幽深,土道窄弯的岐城南原区,就到了渭河北岸的北塬高崖之顶。他们落镫下马。让几个仆人们把马与牛牵拽回周城何府。
他们一行,巡窄狭的羊肠小坡道,下到百米高的崖塬下面。他们驻足在岐南塬下的蔡坡渡口。那古年代,渭河西片的川道河滩区,是一直漫延浸冲到塬角下。一望无际的几里宽的河床,平平坦坦,浅水汪漫,水草丛茂,鸟语花香,鱼跳鳖窜,一幅诗经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渭河滩床原生态美景!
船夫将大竹排型的船儿,拽近岸沿边。
何将军与众护卫士分别坐在两个大竹筏上。
竹筏上放着十几个兽皮鼓气坐垫。坐筏人坐在上边。
于是,而个船夫赶起了竹筏子,飘滑在平坦坦稳悠悠的渭水之上。
在商周朝的那个时月,宽阔的渭水之上,有着比较简陋的船运。这种船,不是精致的木船。因为那时还没有精工的船业技术出现。也就是,砍下南山中的粗壮大竹,用兽皮绳条扎绑紧固成大竹排即可。其浮力甚好,竹排面积体量大一些,就可以行稳致远。因为,渭河在关中道(近二百多公里)的水段,应该是地球上最平坦最行稳的船运河系之一。这么长的河道,既端直开阔,又平坦落差极小,又无坎塄无拐弯无石块阻碍,船筏行划起来,速缓而平稳。只要用心划船,运行安全性是比较好的。
何家二小子少爷,久窝家里,还真对外面的精彩世事知之甚少。这回坐上了从未见过的河上竹筏子,自然满心欢喜,欣喜连连。不住的张牙舞爪作一些少年乐呵呵的夸张动作。没少挨老爹的训斥。何老爷知道儿子水性不好,若落掉水中,会有生命之危。嘱咐四个水性极好的卫士围住儿子,并用皮绳将儿子与一卫士腰间系牵。
古代的渭河船运,除了官家货运船行直达西东。一船客运,不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那种一船划到底。是短途的,十几公里的,一码头转运一码头。若是几百里的渭河一划到底,那从西到东一路顺流很畅快。可返回时,几百公里,逆流回划,就累惨船夫的。故而,渭河客运,短途顺划,短途逆流返回,船夫不是那么苦累。尤其短途河运,船夫天天在本地熟知河道的小范围之内划船,其安全性更稳妥一些。
渭河关中河段,沿河大大小小的码头间距,一般是依沿河岸的小街镇为据点。或密或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