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唯识宗的一些基础概念。
唯识宗源出于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宗,因强调万法唯识”,故名。实际创宗人为唐代玄奘及其门人窥基。窥基常住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亦将该教派称“慈恩宗”。
唯识宗的基本教义是“心”为实有,“万法唯识”,“一切唯识所现”,认为“识”有八种,即耳识、眼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称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1)眼识。眼能见,不是眼能见,而是识能见。(2)耳识。耳能听,不是耳能听,而是识能听。(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此都是和上述同一道理,皆为识之功用。此六识,是由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第六识意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第六识只是意的用。(7)末那识。“末那”是梵文,翻译成汉语为“染污”,所以又称为“染污识”。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所以也叫“传送识”。第六识是依第七识而有的。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第六识是意识之用。(8)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转变过来,就是如来藏性。阿赖耶是梵语,翻译成中文为“含藏”。含藏就好像埋在地下的种子,还没有长出来的时候,就 藏在泥土里。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境界,无论是善是恶,是染是净,都放在第八识里,所以叫含藏识。
唯识宗认为,八识中的前五识只能了知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不能代表其他识发生作用。而第六识则是由前五识所引,帮助它们发生作用。第七识末那识的作用是执定阿赖耶识为我,而反复思量。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合和体,也是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是八识之总体,也是一切业力——善恶种子的寄托所在。
PS:与第六识相应的有五十一个心所。指由“八识”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分六类:第一类有触、作意、受、思、想五种,称“遍行”心所,即从根、境、识三者的相互关系出发表明人人均具有的、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第二类有欲、胜解、念、定、慧五种,称“别境”心所,指由各个人所处的特殊境况而产生各个特殊的心理状态。第三类有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勤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种,称“善”心所,即属于善的心理状态。第四类有贪、瞋、痴、慢、疑、恶见六种,称“根本烦恼”心所,即人类所具有的根本性的迷惑,亦称“本惑”的心理状态。第五类有忿、恨、复、恼、嫉、悭、诳、谄、害、㤭、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二十种,称“随烦恼”心所,即由“根本烦恼”派生的与善心相反的心理状态。第六类有悔、眠、寻、伺四种,称“不定”心所,即善恶不定的心理状态。
唯识宗还把世界分为“我”和“法”两大部分。“我”指生命的主体,“法”指事物及其规律,二者包括了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都是八识的显现,是虚伪的假象,“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成唯识论》)。
唯识宗又把意识活动分为“能缘”与“所缘”两方面。“能缘”指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见分”;“所缘”指意识的对象,又称“相分”。离开“见分”与“相分”,就没有“我”和“法”。故曰:“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譬如眼色为缘:眼根与色法为因缘。眼为能缘,这个色法、灯光为所缘。生于眼识:什么「眼识」?「灯光很亮」,是眼睛对灯光的一念直觉,是这个眼识。这个「眼识」叫所缘缘,也叫增上缘。
为了破除“我”、“法”二执,唯识宗又提出“三性”说。所谓“依他起性”,是说一切意识活动都互相依赖而生,万事万物又都依赖于心识而生灭;所谓“遍计所执性”,是说万事万物普遍地分别计较,执着心外实有;所谓“圆成实性”,是说要去掉“遍计所执性”,了解万事万物都以心识而生灭,“我”、“法”本来就是空的。认为通过修炼,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圆成实性”,就可以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所谓遍计所执性者,遍计为'周遍计度'义。所执是指对象。即于因缘性诸法,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观的、虚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执所现的对象。若加以细别,则有能遍计、所遍计与遍计所执性三重。能遍计,谓意识遍对客观的事物,起实有的计度,即主观的迷情。所遍计,谓被能遍计的意识所周遍计度的客观对象。遍计所执性,谓由能遍计心现于所遍计之上的实有妄境。
所谓依他起性者,'他'指因缘而言。一切有为法都是依因缘而现起的。即心心所法必具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与所缘缘四缘,色法则须依因缘与增上缘二缘。既是依因缘和合而存在,所以非固定的实有,而是如幻假有的法。然而,虽属假有,但与遍计所执性之仅现于妄情,且体性皆无之状况不同。
所谓圆成实性者,圆为圆满,成为成就,实为真实义。指遍满一切处而无缺减,其体不生不灭而无变异,且真实而不虚谬,为一切诸法实体实性的真如法性,亦即所谓依他起的根本体性。
为说明以上三性关系,《摄大乘论》以蛇绳为譬喻,说:
于此悟入唯识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入唯识性相见二性及种种性。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假。自性差别义,如是六种义皆无故。所取能取性现前故。一时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故。如間中绳显现似蛇,譬如绳上蛇非真实。以无有故,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虽灭绳觉犹在,若以微细品类分析此又虚妄,色香味触为其相故。此觉为依绳觉当灭。如是于彼似文似义六相意言,伏除非实六相义时。唯识性觉。犹如蛇觉亦当除遣。由圆成实自性觉故。
如暗中有人怀恐怖之念,见绳而误以为蛇,此蛇现于恐怖之迷情上,系体性都无之法,此喻遍计所执性。绳是因缘假有的,此喻依他起性。绳之体为色、香、味、触等四尘,此喻圆成实性。换言之,遍计所执性如绳上的蛇,只存在于对依他起性的谬见之上,是无实体的。依他起性亦如依四尘所成的绳一样,只是现于圆成实性之上的假相,故观其实体,毕竟是无自性的。
要之,宇宙万有,不论色心依正,不分迷悟染净,皆是由因缘现起的如幻假有的东西。然而,犹如波由水而起,绳依麻而存,此依他起的现象,不可无其实体,此即是圆成实性的真如。
因此,依他起性即现象,圆成实性是实体,现象法虽是差别、无常的、假有的,然而,实体是平等的、常住的、不变的,且是真有的。只因我人被无始以来的我法妄执所蒙蔽,不但不能观照万有的实体,且对那无自性,如幻假有的依他现象,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此即遍计所执性。
所以,若藉修行的功力,空我法的妄执,离实有的计度,则能证知万有的如幻假有,依他起性的真相自然显出,而实体的圆成实性也会全然显现。
三性的关系,可以说是把宇宙万有从迷悟的见解作三方面的说明。每一法,若从我人常情上说,是遍计所执,若从因缘所成上言,是依他起性,若从其实体上观,则是圆成实性。倘拂去妄执,便知除依他起外无宇宙万有;若离开圆成实性的本体,亦无依他起法。如此,圆成实性的真如与依他起法,相依不离,两者不异。又,圆成实性为本体,依他起性为现象,一为无为不生灭法,一为有为生灭法,两者非一。
法相唯识宗在三性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相无性是说一切遍计所执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实有;生无性是说一切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生则无有实性;胜义无性是说诸法胜义原无生灭,本不可说,故无有实性。
《成唯识论》卷九释云:
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
兹略释如次:
(1)相无性:具云相无性性,又名无相性、诸法无自体相。系依遍计所执性而安立。遍计所执法,情有理无,犹如空华,体相非有,故名相无自性。
(2)生无性:具云生无自性性,又名无生性、诸法无生体性。乃针对依他起性而立。盖依他诸法乃托众缘而生,无定实之性,譬如幻事,故称生无性。
(3)胜义无性":具云胜义无自性性,又名无真性、第一义谛无自体相。系依圆成实性而安立。胜义,指殊胜之境,或殊胜之道理。四种四谛中,第四胜义胜义谛即是。此胜义(圆成实性),由远离遍计所执之我法而显,犹如虚空众色由无性而显,故云胜义无性。
由以上三性三无性之说,而立'非有非空'之中道,即三性具有不即不离之关系,其中遍计所执性是情有理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理有情无,故合三性而明中道,是为三性对望之中道。又三性各具情有理无、假有实无、真空妙有(无相与真实)等性质,故设立每一性之中道,称为一法中道。又观三性之存在为唯识无境,称为唯识三性观、三性观行。即遍计所执性为虚妄之唯识性,圆成实性则为真实之唯识性:依他起性为世俗之唯识性,圆成实性则为胜义之唯识性。说明观此三性之顺序、方法者,称为五重唯识观。此外,悟入三性之顺序有遍依圆、依遍圆、圆依遍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