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有一个有趣的发人深省的类比,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不少21世纪白领的美梦,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那个类比说的是,现在的白领工薪阶层们每天坐在办公室朝九晚五的工作,当然也有996的,虽然比上不足,但也比下有余,甚至觉得做着PPT的自己,比自己父母那辈儿人,或者纺织工人,或者工厂职工,进步了不少。
我们真的比他们强吗?
诚然,我们这个时代拥有了更多样的新发明、更舒适的生活、更繁华的都市。
我们所拥有的看起来很稳定的工作,基本上今天下了班都知道明天要接着干什么,却很可能在缺乏随机性变化的长期之后,出现不可预测的偶然事件,所谓“黑天鹅”事件,产生更严重的影响。
对于我们办公楼里的打工人,工作要是没了,基本的保障就会消失,突然间面临的压力就会很大,尤其是中年白领。这就是塔勒布所定义的“极端斯坦”。
也就是说,在长期的稳定性工作中,由于缺乏随机性的挑战,再加上所从事的工作的相对单一性,我们自身的反脆弱性很弱,在偶然事件发生的时候,才突显出我们所谓的稳定工作是多么的“脆弱”。有时候,办公楼里打工人,还不如在外面随时面临着随机性的另一波打工人,比如,出租车师傅、装修工人、诊所大夫。
就像这次的新冠,改变了地球上多少国家的命运,改变了国家里多少行业的前景,改变了不同行业内的多少人的命运。还有,离我们不太远的例子,就是90年代的那波下岗潮里的叔叔阿姨们,发生了多少心酸往事,让人唏嘘不已。
怎么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反脆弱性,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具有更强的抵御能力呢?塔勒布的《反脆弱》给我们揭示了“生活秘籍之一:没有波动,就没有稳定”,让我们主动地在生活中引入随机性。
一方面,随机性,也就是一定程度的混乱,反而有助于稳定系统。在理论上预测了电磁波存在的科学家麦克斯韦发现,使用调节器严格的控制蒸汽机,有时竟然会造成机器坏掉。
另一方面,随机性也会解决一些僵局的存在,有助于解决我们经常面临的选择困难症。例如,法国哲学家提出的“布里丹之驴”悖论——处于两堆等量等质的干草中间的一只完全理性的驴将会饿死。还有李笑来《七年一辈子》里提到的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所做的瓶子里的蜜蜂和苍蝇的实验。
“把一群蜜蜂和苍蝇装进同一个玻璃瓶里,将瓶子横着放平,让瓶底朝着窗口,看它们会有什么结果?那些向来善飞而又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在瓶底附近飞舞,一次一次撞到瓶底,企图找到出口,直到筋疲力尽,累饿而死。苍蝇可不管什么瓶底和瓶口,哪里光明还是黑暗,在瓶子里乱撞,不到两分钟的功夫,纷纷从瓶子口逃之夭夭。”
http://xiaolai.co/books/1ef3bd91da19da1423a7c04fe1882ec9/A20.html
有时候,生活中,需要些误打误撞的“苍蝇模式”。
怎么才能在生活中加点料,触发些随机性的奇妙反应呢?
方法1:减少“天真的干预”
天真的干预是“通过消除系统内的所有的风险和波动,导致最终集聚成一个难以挽回的大的风险,天真的干预在各个领域都很普遍。”或者说,就是捂着捂着,憋成大招了。
《反脆弱》里提到,20世纪30年代,在389名接受纽约市医生检查的儿童中,经过三次的筛查,总计有325名儿童被建议做手术切除扁桃体,总计占比约84%。而扁桃体炎的发病率为2%~4%。
另外,在今天这么先进的医疗条件下,每15000名手术患者中就有一人会死亡,更别说这个例子是一百年前了。
看到这个案例的时候,我不自觉摸了摸脖子。小时候,我也是因为扁桃体炎,喉咙肿痛、反复发烧,三天两头往医院跑。曾经也想过,有点儿受不了了,把它割了吧。
今天因为这篇文章,还专门查了查资料。原来儿童时期(4~10岁),淋巴系统正在旺盛发育,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病毒的侵袭,才容易发生扁桃体炎。随着青春期扁桃体的萎缩,和自身免疫系统的而不断完善,发炎的情况就逐渐减少了。
纽约的这个医疗案例,也给我们揭示了我们看病的时候有可能会碰到的“医源性损伤”,也就是治疗的结果可能比不治疗的结果更差。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预计每年死于医源病的预计有230000—284000人。
另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下奈飞的纪录片《尖端医疗的真相》(the Bleeding Edge)和空鼻症(这也是我曾经又一个想做的手术,为了一了百了的解决过敏性鼻炎,却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方法2:尽量少看一些没有营养的新闻或者群聊
世界上的事情千千万万、方方面面的,也不是我们一个独立的人就可以了解到全部的。整个世界的信息传递里,很可能包含着有用的信息和没用的信息,也就是有用的信号和没用的噪音。
当你接受信息频率为一年一次,那你得到的信号噪声比为1:1。当你接受信息频率为一小时一次的话,就像浏览新闻热榜、刷微博、刷短视频、潜水看群聊一样,可能面临着99.5%的噪声和0.5%的信号。噪声远远大于信号,我们的脑子得不到真正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可能就失去了“自思”的能力,无法自我独立思考,在随大流中,"泯然众人矣"。
方法3:专心读好书,避免信息过载
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信息传输比原来的纸媒体快了不知道多少倍,然而,信息的质量上,也下降了不知道多少倍。
有的时候,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儿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有的时候,翻来覆去的不知所云;甚至有的时候,那新闻可能就是机器随便合成的,只有一个标题能看。
这些越来越多的垃圾信息,也给我们的大脑,还有眼睛造成了“医源性损伤”。
要想不被数据淹没,也不想错过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给自己限量供应信息。
而读一本从来没想过读的书,可能是最便捷、最实惠、最有效的方法了。
首先,找书的过程是充满随机性的。
对于我来说,经常就是无意之间碰见一本书,在各种评论网站上觉得风评还可以,内容大概自己也喜欢,就去买过来看看。然后,看见了自己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得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想法,还可能从这本书发现了这个作者写过的别的有意思的书,更可能从这本书的相关参考文献内,发现其他的有趣儿的书。
另外,书的内容和思想,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加了点儿魔法药水。
写出好书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对生活或者工作有深入思考的人。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和我们平常大众的想法相比,大概率有其独到之处,也容易让我们产生见贤思齐的感觉。
并且,有的书,会在无意间解答了自己苦苦思考的一些问题。经常因为A去找书,无意之间看到了自己找不到的B,B可能是意想不到的信息或者解释。
当然,除了读书,也可以是跳出自己的社交圈,参加一些没想过的活动,去接触各式各样的人,遇见些有意思的人,发现些有趣儿的行当,想到些没想过的东西,都可以提升自身的反脆弱性,增强面对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