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边放了一套《三毛全集》,总想不起来看,因为大多都在很多年前读过,所以提不起重读的兴趣。今儿和同事喝了几杯,躺在床上又不想睡,想起过去的一些事情,才会顺手抽出一本,一看居然就是《撒哈拉的故事》。挺有意思的是,这两天手机里一直循环着陶喆的老专辑《I’m OK》,所以老是听到《找自己》这首歌,‘’今天晚上做了个梦,我走进撒哈拉沙漠……‘’,这两个撒哈拉,算是不期而遇了。
印象中第一次知道三毛,还是初中语文课,老师给我们念《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一篇《我的梦想是做一个拾破烂的》。听完之后,惊为天人,梦想还可以这样描绘,随即借了原著,记住了那个哀伤的故事,和那首美丽的歌谣。之后,还去图书馆里借过 《倾城》,当时特别喜欢她用一种极生活的笔调来写自己童年时的故事,感觉既亲切又可爱。
《撒哈拉的故事》以前是读过的,也是三毛最初讲给大家的关于西属撒哈拉的风情故事,我完全能够记得最初读到这些充满异域色彩的文章时的感受,一方面很为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向往和感动,另一方面也更期待来自撒哈拉的更多更美丽的故事。所以三毛后来的风靡一时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虽然再读旧文,没有什么新鲜感,但因为很久不读了,倒是增加了一些老友重逢的亲切感。其实三毛的文字大概有两种是比较对我的胃口的,一种就是《倾城》那样写童年在台湾的读书生活,一种则是写自己后来在国外与荷西的感情生活的,如《梦里花落知多少》一般。想来一个人最初的阅读经历还真是难以磨灭的,那种最初的感觉,总还是萦绕心头的。不过现在再看《撒哈拉的故事》,是对三毛的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了。就好像看自己从前的文字一样,会有阅读之外的别样感受的。
极是喜欢三毛写在自序里的那段文字,回忆往事,更不觉心有戚戚了。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很多年前,我在信里最后告诉她。
其实快乐真的不难得,幸福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一切都要靠自己,一切也都在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