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悲欢离合,每当分别的时刻到来,总让人感到万分痛心,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分别也是人生常态。
就如歌中唱的,不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曾经相聚过……
所以,分别之际,无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不必“替人垂泪到天明”,更不要“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分别,于人生而言,本就是常态,何必哭哭啼啼,泪沾湿襟。也无需强颜欢笑,故作坚强。
既然要分别,就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既然难以开口道再见,就让一切走远,让它淡淡的来,让它好好的去。
但,无论怎样,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我内心深处最真挚的祝福,就如杨炯的这首小诗: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明月满前川”,这个明月是自然界的明月,也暗喻赵纵,有点“你像月亮一样美好,你一走进来,整个世界都亮堂了”的意思。
另外,这句也含有祝福的意思,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一路平安”“一路顺风”。只不过诗人的这种表达方式要比我们说的美过千倍万倍哈。
正如诗家对它的评价:“这首诗像流水一样干净自然,不沾染半点绮丽,每个字都浸润着月色的光辉。”“这是自从有唐诗以来,色彩最通透、最明亮的诗篇之一。”
杨炯,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他们都是初唐诗坛上很有才华的作家,“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就是这四个人缓缓拉启了盛唐诗幕。
只不过,四个人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人生困骞。王勃坠海身亡,年仅二十七岁;杨炯官途不顺,死在盈川任上;卢照邻不堪病苦折磨,投水而死;骆宾王举事不成,下落不明。
杨炯与王勃同年出生,都是在公元650年。
杨炯出生时,虽已家道中落,但其祖上是颇有名望的弘农杨氏一族,人才辈出。且其伯父和叔父均在朝中担任要职,所以他也算是出生在名门望族。
杨炯自小聪慧,且刻苦好学,因其文采出众,被举为神童。
公元660年,十一岁的杨炯进入弘文馆。然,在弘文馆做待制,一做就是十六年。
直到公元676年,27岁的杨炯去京城应制举,才补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极低的职位。
在秘书省,杨炯做了七年之久,好在,后来得到太子赏识,成为太子李显的属官。
于杨炯而言,能在太子身边做事,前途自然也是一片光明。
然,造化弄人,因远在扬州的一场叛乱,却让他的仕途戛然而止。
这场叛乱,正是骆宾王的那篇讨武檄文,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而杨炯的堂弟杨神让也参加了叛军。
结果可想而知,叛乱很快平复,杨神让被砍了头,而杨炯因为这层关系被连坐,贬为梓州司法参军。
梓州在今天的四川绵阳境内,司法参军只是个负责刑罚的小官。
此次被贬,也结束了他在长安二十六年相对稳定的生活。
公元692年,杨炯又调任盈川做县令,公元693年,在盈川任上去世。
杨炯一生,郁郁不得志,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在宦海中沉浮,终其一生,在仕途上也没有什么大作为。
而我们最为熟悉的那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是杨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感慨。
然,仕途失意的杨炯在文学上的成就却很高。
他善写散文、诗歌、辞赋,并擅长五言,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气魄宏大,诗意高远。
在文学方面,杨炯排斥宫体诗,他认为宫体诗虚糜奢华,艳丽庸俗。
他作诗向来推陈出新,独树一帜,为唐朝诗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夜送赵纵》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唐·杨炯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得气魄宏大。
赵纵是赵地的赵姓人,诗人为他送别,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下尽人皆知的战国时赵惠文王那块和氏璧的故事。
诗一开始便用连城璧来比赵纵,以美玉比人,把赵纵的风貌、才能具体化了。
后两句由壁及人,说到送赵纵还旧府之事,一语双关,送还旧府的还有壁,只是人显里隐罢了。
结句描绘在洒满月光的夜色中,沿着河川送别赵纵的情景,其中饱含着诗人对挚友的深厚情谊,点出送别的时间,且隐约表达了一路平安的祝愿。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自古来天底下人人称赞。
连城璧:价值很多座城市的宝玉。这里指战国时赵国的和氏璧。
由来:自古以来。
首句“赵氏连城璧”,是诗人以国之瑰宝和氏璧比喻赵纵的品貌。
用这句比喻赵纵,是因为诗人的朋友也姓赵,而且还是赵国旧地之人,赵纵的故乡是山西,正是以前赵国的国土,也是“连城璧”的故乡。
次句“由来天下传”,借美玉的名传天下,进一步比喻赵纵的名气。
他是名声远播四海之内的。诗人用比兴手法,明写和氏璧价值连城,盛名久传,暗比赵纵才华出众,天下闻名,符合地点,符合姓氏,显得非常贴切自然。
诗人借助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称赞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发。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今晚上送你回赵州故乡,空中月明如水洒满前川。
君:指赵纵。
旧府:赵国的故地,指赵纵的家乡山西。
第三句“送君还旧府”,这本来是平铺直叙,但力托全诗,可举千斤。
照应首句寓意深邃,扣住题目中的“送”字,含有“完璧归赵”的意思,让主题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一路顺风,平安到达的祝愿。
诗人构思巧妙,立意高远,使人折服。从诗意推测,赵纵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辞归故里。
在诗人眼中,他是远离尘嚣,冰清玉洁,“完璧归赵”“送君还旧府”,这近似白话之句确是一个点睛之句,它使前面的喻句有落脚点,后面的景句有依托,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内容。
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抚慰、称颂、仰慕之情,也都淋漓尽致再现出来。
末句“明月满前川”,纯粹地描写景物,暗应题目中的“夜”字,以明月隐喻玉璧,璧如月洁,月如璧明,进一步称颂赵纵。
同时,一个“满”字,既描绘了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的满腹别情。
诗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地点在奔流不息的河边。
当朋友杨帆远离之后,诗人伫立遥望,但见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空旷孤寞之意袭人。
结束语真实地表达出诗人送别故人后的深切感受:惆怅、虚渺。但他又庆幸朋友“完璧归赵”隐退故里,流露出憎恶官场、甚至逃避现实的情绪。
全诗融叙事、写景于一炉,巧用典故,比兴得体,语言明白晓畅,形象鲜明可感。深入浅出,比喻设譬通俗易懂,写景自然贴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借情写景,意境深邃,别有情致。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