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儿子去修牙,再次让我看到了儿童身上的理性。
因为知道要去修牙,所以我前天晚上就开始跟他说,牙坏了得及时修,不然小牙菌再继续往里面跑,你的牙就会疼了。
我还告诉他这次需要用电钻把小牙菌的粑粑清理掉。他一听电钻,可能以为是装修房子的那种电钻,有点害怕。问我能不能不用这个。
我说“我们明天让牙医给检查看看,妈妈觉得用的概率比较大”。
我把真实的情况如实告诉他,心里也有点忐忑。
昨天放学后,接上他,他就问我,妈妈我是要去修牙吗?看的出来他是有点担心的。
我就和他说,“对,我们得及时修好,你是不是害怕那个电钻啊?”。
他点点头。
我接着告诉他,“那个电钻就是用来把小牙菌拉的粑粑清理掉的,要把小牙菌的家都给他磨没,这样小牙菌就不能在你的牙齿上住了。电钻钻的时候,不疼,但是会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有点窸窸窣窣的,但是不疼”。
因为他的牙还没腐蚀的太深,不钻的太深应该不会疼。
就这样,他就很淡定的跟着我进了牙所。
当时正有一个人在修牙,我们需要等一会。
等待的期间,他问过我几次什么时候轮到他。我一听心里都要乐开花了。淡定的告诉他,修牙也是需要排队的。
轮到他的时候,他很自然的躺到了床上,我也搬了一把椅子在边上陪着他。
我担心他会害怕,就一直和他说话,转移他的注意力。
说的话主要就是在给他解释这个叔叔现在在做什么,目的是什么。
比如,叔叔现在往里面喷水呢,给你的小牙齿洗洗澡,叔叔现在在清理小牙菌的粑粑呢。他对现状清楚了,心里也会踏实一些。
中途有一次他可能是不舒服,电钻还在工作的时候,嘴巴闭了一下子,这样很容易会受伤。
然后牙医就告诉他,“如果不舒服就‘哼’一声,叔叔就停下来好不好?”。
他点点头。
后面不舒服的时候,他会“哼”一声提醒我们,起来吐吐水,继续躺下张开嘴配合。
修牙就这么顺利的结束了,心里真是乐开花了。
让我又想起之前的一件事,我当时也是这种乐开花的心情。
今年三月份左右,儿子当时三周岁。
由于我的身体原因突然要去住院一周,我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很担心儿子要怎么面对这次的短暂分离,因为在这之前他一天也没和我分开过。
住院前十天左右我就开始和他灌输这件事情,告诉他,妈妈身体出现问题了,得去医院找医生阿姨帮忙,大概需要七天的时间,这几天需要你和奶奶一起睡,奶奶照顾你,妈妈看好病就回来找你。
刚开始说的时候,他很反抗,会很着急的要哭。我会抱着他安慰他。当时也不忍心,犹豫这不想再和他说这个事了。
但是如果我们现在逃避这件事,等我真的住院了,他会更痛苦。
后面每隔两三天我就会再和他说一次这件事,慢慢的就发现他除了会伤心不舍得我,已经接受了妈妈要离开他几天这件事,情绪不会那么激动了。
为了防止在我住院这期间会有人和他开玩笑说妈妈不要他了给他造成困扰,我很坚定的告诉他,“如果有哪个叔叔阿姨和你说,‘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回来了’。儿子你不要相信,妈妈看完病就回来,知不知道?”。
在我住院的这七天,我的孩子真的一声没哭,因为他知道事情会怎样发展,他知道妈妈去做什么了,什么时间回来。
这两件事都让我为儿童表现出来的理性所折服。对,是理性,不是勇敢啊,坚强啊这些表面现象。
所谓理性就是,做事情有理有据有目标。
小孩做事情也是他经过思考之后做出来的理性行为,这个行为在他的世界是成立的,是合理的。
但是由于他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分析问题时,就有可能与事实有所偏差,这种偏差在我们成人眼里就成了不可理喻、胡搅蛮缠。
比如,这次修牙,真正的事实是“牙齿腐蚀不深,磨一磨处理一下堵上就行了,整个过程不疼,但会有点别扭”。
孩子以为的事实“有一个能把墙打透的电钻在我的嘴里打,他们会在我的嘴里做什么呢,一定很疼吧?”
比如,妈妈去住院,真正的事实是“妈妈身体出现问题,不去看病妈妈会很难受,看完病后妈妈会回家”。
孩子以为的事实“妈妈不在身边,妈妈不要我了,妈妈不会回来了”。
不同的结论,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表现。试问哪一个人,不管成人还是小孩,面对第二种事实的时候,能够做到心如止水。
孩子是理智的,但由于年龄限制,需要我们为他提供合乎事实的判断依据,需要我们真诚的给他解释清楚原因,他会用理智的表现回报你的,而不是胡搅蛮缠、油盐不进,无法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