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67-88页。
1. 孩子们到底在“挑战”我们的什么?
我们常常感到自己受到孩子的“挑战”,因此发脾气或非常不悦。但是却很少思考孩子们到底在挑战我们的什么?
作者认为,孩子们挑战的是”我们可能持有的期待、成见、珍爱的信念、期望事情以特定方式呈现的欲望“。(70页末段)
简而言之,也就是“事情应该这样”的想法。
2. 如何应对孩子们向我们提出的“挑战”?
其实,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种种想法呢?
放下:“事情应该这样”的想法
记住,“放下”和“压制”不同。不必做任何努力来压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正念练习则使我们明白:你不等于你的想法,别人也不等于你对他的看法(哪怕这个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真实的。)
“练习正念时,将念头当作念头而非“真相”来看待。……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看待情感状态。”(87页3段)“当我们这样看待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时,……它可能不再是‘我的’想法,而只是‘一个想法’;不是‘我的’情感,而仅仅是‘一种’情感。这可以让我们从对自身想法、见解和情感状态的执着中国解脱出来,给予我们更多的角度、更大的范围来看待问题。”(87页4段)
接受:孩子们的现实(71页末段)
很多人以为自己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没有选择,但其实我们至少有两个选择。“一种选择是允许自己被自动反应和无明冲昏头脑,忘记两岁的孩子只会做两岁的事情”——也就是迷失在自己的情绪反应中。另一种选择是,“确信我们有能力看到自己的反应”,“把觉知融入面前的每个时刻,不坚持它该有何种特定方式,也不强求某种特定的答案或结果”。
3. 养育时的修行
什么是修行?
“修行就是有意识地记住,无论发生什么,都全然地活在当下,这样你就不会总处于自动导航或机械行为中国。……你的心念没有在别处,或者即使在别处,你对此也有所觉知,并能够把它带回来。”(81页4段)
“修行就是耕种。……你也可以在生活和家庭中培育正念,而这份培育正是我们所说的修行。”
怎样修行?
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练习。”正式修行需要花些时间……非正式的练习(如在一天里保持对呼吸的觉知)并不费时。“(84页3段)
”要点是感觉气息的进出,吸气的时候知道气息进入,呼气的时候明了气息吐出。……无论你在做什么,无论你在面对什么,你都可以努力把觉知带入到呼吸中。“(82页5段)
“把对呼吸的这份觉知延伸到此刻的任何活动中去。”“运用呼吸来让你更好地回到当下。”(83页)
我记得自己发怒时是不能觉知到自己的呼吸的,但随即而来的某个时刻,我觉知到自己的呼吸,发现自己的胸腔和平时感觉大不一样。这时,我开始离开自动导航和机械反应,开始能够做出新的选择。觉知呼吸确实像一个中介和桥梁一样,使我从被动导航向主动选择中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