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一个我最近刚看完的日剧《卖房子的女人》。这部剧已经出了两季,我从年头追到了年尾。这段时间忙着工作和生娃,一直陆陆续续在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偶尔还能想起拿出来看一看的,确实是真爱了。
这部剧的翻拍版叫《安家》,去年在国内热播了一阵。相比起来我更钟爱原版,简单不拖沓的剧情,丰富有层次的人生故事,你看到的卖房子只是表象,内线是对不同生活选择的人生启发。
三轩家万智是一名天才房地产销售员,套用她自己的口头禅:“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
初露面时,她的形象设定是冰冷机器人风格,公事公办,雷厉风行,显得很不好交往。所以办公室里的其他人看她像个另类。
一个从来不会笑的金牌销售?
然而她却成功卖出了一套又一套的房子,也通过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这样的角色设定,有一点爽剧的影子:我只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就好了,至于人际交往,世俗眼光,随它去吧。
简单来说,这个角色其实是经过深度提炼后的产物,一方面强化了女主极强的办事能力,另一方面削减了人物在社交方面的属性,看起来就有一种强烈的反差萌。
亚洲文化比较看重人情社会,显然这种艺术化的人物性格,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存在的。可能正是这一点,加强了我们对女主人设的喜爱。
下面分享一下我看这部剧的一些体会。
1. 没有一笔生意的成交,不是建立在利他原则之上的
最顶级的销售一定是利他的,如果你想解决你自己的问题,那么你得先想想,或者帮别人想明白,别人需要什么。
卖房子,可不仅仅就是卖一个冷冰冰的躯壳而已,更应该是有温度的人生规划。
剧中有一对退休年龄的父母,打算出钱给自己惟一的已婚独生女买一套房屋。老一派会考虑地段方便与否,增值空间大不大这些比较切合生活实际的问题,而新新人类成长在相对稳定富裕的时代,他们觉得房屋新不新潮、好不好玩更重要。
这个交易故事里就有一个小插曲,安排了办公室的一年轻小伙直接跟年轻夫妇签约了。父亲得知后就窝火了,来到办公室大闹。
大家想一想,常见的做法是什么?赔礼,道歉,退掉签约的新房,按照父亲的想法买?还是劝父亲接受儿女的意愿?
都不是。
作为房屋销售人员,不插手客户的家务事是职业素养。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解决不好整个家庭的问题,根本无法签单。
细节是魔鬼。在和客户简单的短暂接触中,三轩家已经摸清了几个事实:年长的父母愿意为女儿无私牺牲利益,女儿认为父母出资理所当然,女婿害怕买个大房子以后还不起贷款。
所以,三轩家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按顾客原本的想法为他们找房子。(就喜欢女主这股一切了然于心的劲头)
于是,三轩家准备了两间房屋,一间稍微大一点的,楼下可以开个咖啡店,规划了老两口的退休生活;一间新潮的一室户,小两口可以过稳定安逸的小日子,而不必太担心贷款压力。
最终一家人都买到了心仪的房子。
三轩家能卖出房子,并不是因为她手上有多么好的房源,而是她总是能关注到客户背后的需求。而在很多时候,客户自己说出来的需求,未必是真实的需求。
再比如,有一集出现了一个网红,每天发一些博人眼球的VLOG而爆红,有一次发布会上不慎将自己的住址曝光了。
这个网红就很苦恼啊,思来想去要换房子,这个房子必须得安全,清净,让网友打扰不到他。
剧中的一名销售真的帮他找到了这样一处私宅,坐在家里无人打扰,每天起床还能听到悦耳的鸟叫声。
可是网红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啊,失去了和外界的联络,如坐针毡,才思枯竭,没了创作的源泉。
经过三轩家的一系列操盘,最后网红在她手上买下了一套象征着舞台的房子。
有些人天生就是需要被关注的。只有持续不断的关注和评论,才能激发一个人的创作灵感。
三轩家正是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才为客户推荐到最合适他的房子。
2. 同理心,不给自己设置篱墙
顶级的销售,永远用最宽广的视野看待事物,从来不给自己设置篱墙。
有一对夫妻想要卖房,换一套较小的房子,储备一些现金。三轩家经过细致观察后发现,他们家有一个宅居多年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就在家生活,变得不再愿意与外界接触。
原来老两口是为了儿子的后半生考虑,想要给儿子留一些现金。同时,老两口也因为儿子多年蛰居,觉得再无颜面见街坊邻居。
三轩家经过理性思考,给出了用大房子换两套小房子的解决方案。比起让中年宅男去拥抱社会,打一份零工,重新接受新鲜事物的变化,靠每个月的租金过活这个方案确实靠谱多了。
一名房地产销售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是销售房子,因为这个职业能窥探到一个家庭的秘密,在得知一些有违常理的事的时候,不要摆出说教的姿态,这也是极深的同理心的表现。
社会是多元化的,接受和拥抱和你不一样的。
这部剧有很多集都是在讲多元化价值观的问题,包括开放式婚姻践行者、未婚女性和职场妈妈的人生观、踏实低调的蚂蚁式生活和讴歌人生的螳螂式生活......
最后,三轩家总是能为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物色到心仪的房子,因为她的心态是开放的,没有很深的同理心,无法做到这一点。
这种牛逼的心态,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