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自己的“窄门”——《窄门》读后感

这几天读完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日记体小说《窄门》,心头始终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淡淡遗憾。故事并不惊心动魄:几家亲戚之间的往来,几段错位的情感,几位长辈的生老病死,几个孩子的成长。真正的主线不过是杰罗姆与阿莉莎的爱情。但纪德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语气,把这段看似平常的情感写得极其深邃,让人不知不觉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也走进自己的心里。

阿莉莎的复杂最让人难以忘怀。她初生爱意时的期待与恐慌,后来那种靠近又退缩、珍视又放弃的反复,仿佛一场灵魂的拔河。她并不是单纯被命运摆布的人,而是一个有着强烈信仰的人。她认为只有舍弃世俗的爱情,才能走进上帝为她预备的那道“窄门”。对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她的选择让人惋惜;但对她自己而言,这恰恰是她所追求的完美。她或许也有遗憾,却更在意心灵的圆满——一种只有她自己能体会的归属感。

杰罗姆的温柔与迟疑同样令人心疼。他对爱情小心翼翼,如同托着一只易碎的玻璃器皿,拿不敢用力,放又不舍得放。他渴望靠近,却被阿莉莎的宗教意志一次次推远。爱情在他那里既是浪漫的梦,也是反复的试炼。那份含蓄、那份克制,在今天看来也许过于“笨拙”,但正是这种不敢放肆的爱,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

读到最后,我意识到:所谓“窄门”,并不只是基督教的隐喻,更是一种人必须独自面对的生命抉择。信仰是极其个人化的体验,旁人无法验证,甚至连本人都无法证明。阿莉莎坚信那是上帝的召唤,也许只是她心灵深处的逻辑自洽——但正因为不可验证,这份信仰才显得真实而动人。那是一种在不确定中仍愿意选择的勇气,一种“心灵归灵”的圆满。

纪德让我们看到:爱情不只是占有,更是一场灵魂的修行。人生的圆满,不一定是世俗的幸福,也可能是某种只有自己明白的自洽。当我合上书时,那种淡淡的遗憾仍然萦绕心头,但我也明白,这也许正是纪德想要的——让我们在惋惜中,去体会信仰与自由、欲望与克制之间那条真正的“窄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