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的启发和引领之下来浅谈近代中国的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发端于鸦片战争一炮,中国在战火与贫穷下被迫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小农经济植根于中国大地2000多年,自给自足,保守落后的观念一直存在,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长久的历史因素,中国统治阶级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天朝尊严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体制,是儒学浸泡的结果。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师夷之长技”的观点来看待西方,但战争下的中国人此时拥有这种心态的仍然是少数,大多仍是求和签约的无奈与彷徨。
金田村起义而后建立的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普遍代表了中国底层人民的愿望,洪秀全是儒学出生,又对西方文化略知一二。他扭曲了上帝的形象,利用神威造就权威,利用神威和后来的义和团运动相似,由于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以及封建思想,神学是最容易理解并信服的,他极力想要将中国建造成为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和绝对平均主义的盛行,其中表现为儒学乌托邦思想。无论是《天朝田亩制度》,还是《资政新编》,都体现出平等,小农向往平等,但又常常造成不平等,抵不住现实功利,最终贪污享乐,不仍是专制异化的表现。生产环境的狭隘造就眼界的狭隘,眼界的狭隘造成思想的狭隘。
洋务运动兴起,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大力学习西方器物技术,不可否认这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大量近代民用军用企业,为中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创办新式学堂,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甲午战争之后,提出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向西方学习,并非全盘西化而是更深入学习并吸收于中国有益的科技学问。
戊戌变法产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康有为以托古改制为基础,在看见日本明治维新胜利后,试图以光绪帝为首,逐渐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不同于洋务派的是既布新又除旧而洋务派只布新,使维新变法的改革色彩更浓厚,虽然最后没有推翻西太后等顽固势力,但仍然是中国近代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1901年到1911年,清王朝在寿命殆尽的时刻推行新政,不但没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反而加速清王朝的灭亡。西太后实立宪之名却仍是专制之实,带有欺骗性和反动性的目的,从开始就注定不会有好结果,清政府从军制政体法治实业等进行改革,促进并培养了大批近代新军和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与此同时,发生的还有民变,由于不忍清王朝的统治和苛捐杂税,中等社会与下等社会联合推翻上等社会,清王朝以旧人包办维新,以中古的人来推进近代事业是不会有希望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随后建立起的民国,剪辫易服,文娱得到进步,陈天华说“欧风美雨,驰而东”文化艺术影响大众社会近代化不断加强,辛亥革命又再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亚洲觉醒。
新文化运动是文化思想学术大碰撞的时代,陈独秀以启蒙国民思想为出发点,在冲击旧文化的同时,树立新文化。排孔变成了革命起点,孔子之道不适合现代生活,以宗法社会之道德不适合现代生活。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深入到学生,商人,工人各个阶层,五四运动便是其最好实践,并取得了胜利,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由洋务的器物之变到戊戌制度之变,再到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之变,这是一个形而上的过程,是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重要表现。
当代,我们由马思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有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才能走向更加繁荣的时代。一代代人的思想实践,我们后人不断吸取经验,探索路程,思想之旅虽然坎坷多舛,但最终找到正确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