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or熬夜,哪个更具有性价比?
熬夜是当代人的通病,经常白天的制定的计划无法完成,留到晚上才想起一大堆事情没有完成,索性熬夜加班到凌晨一两点也要硬着头皮做完,殊不知这样的工作效率低下,而且非常容易犯错。最直接的结果是第二天起不来,人也没有精神,生活和工作状态萎靡,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不仅效率不高,对身体也不好。我是怎么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呢,因为我自己一直以来都是熬夜党,经常熬到凌晨一两点当天的事情都还没有完成,甚至经常带着焦虑入睡,熬夜对我的身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才下定决心做出改变,现在的我每天11点半左右睡觉,早上六点半起床,起床后精神焕发,整个大脑像重启一般,特别专注,完成工作任务时效率特别高。
研究表明,人体存在 昼夜节律(生物钟),其中大脑的认知功能(包括专注力、记忆力、逻辑思维)会随时间呈现周期性波动。经过一夜睡眠,大脑完成了对代谢废物的清理,神经元处于相对 “清爽” 的状态,信号传递效率更高。早晨起床后,体内 皮质醇(压力激素,但适量时能提升警觉性) 水平会自然上升,帮助身体从休眠状态切换到活跃状态,这种生理唤醒能直接增强大脑的专注力和反应速度,与之对比,午后或夜晚,大脑经过长时间工作,神经元疲劳积累,加上血糖波动(如餐后血糖升高可能导致昏沉),专注力容易下降。
如何坚持早起呢,如果你以为是单纯的订个闹钟那就大错得错了,坚持早起的核心是建立稳定的生物钟+降低早起的 “痛苦感”+用正向反馈强化习惯。以下是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从 “睡前准备” 到 “晨起行动”,再到 “长期坚持技巧”,帮你逐步养成习惯:一、先解决 “早睡”:为早起打基础,早起的前提是睡够且睡好。如果长期熬夜(比如凌晨 1-2 点睡),却强迫自己 5-6 点起,身体会因睡眠不足产生强烈抵触,很难坚持。二、晨起 “反人性” 技巧:降低起床难度,闹钟 “放远一点”,逼自己 “物理起床”把闹钟放在必须下床才能关掉的地方(比如对面书桌、卧室门口)。一旦起身,身体从 “躺平” 切换到 “站立”,赖床的欲望会大幅下降,三、给早起 “赋予意义”:用正向反馈让人 “想早起”如果早起只是 “为了早起”,很容易因为 “太累” 而放弃。但如果早起能做 “让自己开心的事”,身体会主动形成 “期待感”:把 “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 放在早晨,比如读书比如写作。
真正的 “坚持”,是让早起成为 “舒服的习惯”,而不是 “痛苦的自律”。从今晚早睡 10 分钟开始,明天早起 10 分钟,慢慢调整,你会发现身体会越来越 “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