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都在和儿子一起共读《再见了,汉修先生》。这本书,儿子挺喜欢的,之前我们读过作者的另一本《给汉修先生的一封信》。
作者是以孩子的口吻来写的这本书,我真的很佩服儿童文学的作者们,他们是如何放低姿态,做到以孩子的视角来看问题的呢?昨天在一个关于情绪管理部分的学习上,我们的作业之一就是把一篇大人写的日记以孩子的口吻改写出来。现在我似乎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了。
爱好写作的我们,可以真的以孩子的视角来写一些文字,这是你会进入那个情景,将自己的身份置换,这时候才能真正的“看见”孩子,才能让那些教育焦虑消散一大半。
早上讲到的一个细节是意面墙,把面条甩到墙上,如果粘住了,代表面条熟了,如果没粘住,代表还需要再煮一煮。我儿子最近就有类似的行为,每天到家换衣服的时候,就会把衣服像扔飞盘一样,转圈之后猛扔出去,我的内心里当然是担心架子上的东西也被撞飞掉,也说过几次,但好像没太管用,也就不太说了。因此早上听到书里的意面墙时,他笑了起来。
你看看,这就是儿童文学作者的可爱之处。他们能过滤掉我们大人的不安与担心,还原孩子当时简单的快乐。
所以,今天,我学到的一招是以孩子的口吻来写日记,开心和不开心的都算。也许这样的锻炼能帮我更好的共情孩子,接纳孩子。
补充:刚才百度搜索了一下作者贝芙莉·克莱瑞,这位老奶奶今年(2021)3月25日刚刚去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新冠。突然感觉到了一种亲近感,因为她跟我们是“一个时代”的人,而不像以前很多的作者,我们只能去历史中去寻找。
“贝芙莉自小就受到做图书管理员——母亲的熏陶,喜爱看书。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立志要写一些关于她童年趣事以及她身边小朋友的图书。”这一点可以和孩子交流一下,是不是可以启发他们也把自己身边的趣事都记录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