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去“包袱”,让基层减负激活治理新动能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第二十一条着重强调,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减负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要通过优化机制、转变作风,让基层工作减出“担当”、减出“便捷”、减出“高效”,从而激发治理活力,提升服务效能。

        减出“担当”,让干部轻装上阵。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但长期以来,填表格、报材料、迎检查等事务性工作挤占了干部大量时间,导致“想干事却没时间干”的困境。不少乡镇干部诉苦大量时间花在写材料上,真正下村入户的时间少之又少。减负的关键,就是要砍掉不必要的“文山会海”,让干部从“痕迹管理”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一些地方推行“无会日”“合并督查”,让干部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倾听民声。当基层干部不再被琐事束缚,担当作为的劲头自然更足。

        减出“便捷”,让服务更贴民心。基层减负,不仅要让干部“松绑”,更要让群众“省心”。过去,群众办事常遇到“证明难”“跑腿多”等问题,而一些部门却要求基层提供重复报表、冗余材料,既增加了干部负担,也降低了服务效率。近年来,多地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数据共享、流程优化,大幅减少证明事项和审批环节。这种"双向减负”,既让干部工作更高效,也让群众办事更便捷,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减出“高效”,让治理更科学精准。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如果考核过多、督查过频,反而会导致“重形式、轻实效”。有的地方为了迎检,反复整理台账、打造“盆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减负的关键在于优化考核机制,从“看材料”转向“看实效”。一些地区推行“综合督导”“差异化考核”,减少重复检查,注重实际成效,既减轻了基层负担,又提高了工作针对性。当考核回归问题导向,基层治理才能真正提质增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