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一共看了三部剧,《权力的游戏》,《人民的名义》,以及《那年花开》,前两部看的非常精彩,但是在过瘾之后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剧中所展现的深刻道理以及人生智慧,也随着时间慢慢的流失了,所以在看《那年花开》的时候,特意在看完了之后,决定要写下点什么,以备以后学习回味,否则的话时间成本太大,这也是这大半年阅读经济读物以来,一直想刻意培养的一个习惯(尽管目前还未养成)。光看名字,我还以为是一部青葱偶像爱情古装剧,但是在无意中看到大象公会公号上面一篇介绍主人公周莹的文章之后,才知道,历史上确有周莹此人,而且还是货真价实的陕西女首富,于是决定观看此剧,总体来说是一部商战剧,讲述了周莹跌宕、传奇、智慧的一生。引人入胜之处是它不仅仅用简单的商业逻辑展示了成功商人的思维、技能、价值观;它还用家族兴衰的主线折射出了清末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周莹原本生于陕西三原,自幼被父母送人,随养父街头卖艺度日,在遇着陕西泾阳首富吴蔚文之子吴聘之后,嫁入吴家,自此,才开始了她传奇开挂的一生,时逢清末,西方已经凭借着工业的文明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此时的大清王朝却危在旦夕,大厦将倾,贵族势力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剧中对有些人物虽未提及姓名,但我们也能从时代背景中略知一二,有吴家背后的左宗棠,有洋务派的领袖李鸿章,以及保守贵族势力派的代表王爷,还有腐朽,没落,却依然主宰着中华大地的慈禧以及受她控制的木木呆呆的光绪皇帝,103天就宣告失败的戊戌变法等等,大厦将倾,焉有完卵,然中国自上而下,所有有话语权者皆各自为政,名为舍身报国,实为借机敛财。上者不为,下者不化,云云总总,都无不深刻地表现了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商业成功的不易。
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在一个女子必须依附于男权才能生存的时代,周莹历经丧夫、坐牢、沉塘、破产、心灰意冷、又到东山再起的跌宕人生,在生命的各个转折点,她都能绝处逢生,转危为安,并最终成为陕西女首富,无不表现了她高超的人生智慧与人生格局。
弃车保帅
周莹在嫁入吴家不就之后,她的丈夫以及她的公爹就被竞争对手设计杀害,将一个破败的东院留给了她,于是,娘两的生计以及吴家东院以后的振兴就全部落在周莹一人的身上了,中院的茶行、西院的土布、以及南院的典当行原本都是东院的家产、但是她爹死的时候,为了保护吴家的产业不被查抄,于是就写了字据统统将这些分给了他的三个兄弟,但是字据都没有加盖“世易堂”大印,(在吴家,家族内的任何生意往来须加“式易堂”大印才能生效),于是周莹就想收回这些家产,但是她初来乍到,又出身寒微,一时难以服众,剩下的几个叔叔又怎会轻易将到手的产业拱手相让,周莹第一次挨个去要家产对方都以经济拮据为由搪塞推脱,碰了一鼻子灰,于是她果断放弃收益甚小的中院茶行跟西院土布,并给他们的字据上面加盖式易堂大印,表示这些产业她再也不会要回了,既做了顺水人情,也收服了二叔跟四叔的心,于是二叔跟四叔便心甘情愿的从三叔手里帮她要回了典当行。(后期虽因为一些其他的事典当行并未成功盈利,已是后话)。
先知先觉,果断加仓,重金垄断
在典当行被烧之后,周莹便开始上街寻找赚钱的门路,凡是赚钱的生意,都需要很大的本金,后来他发现种植罂粟可以赚钱,于是就拿出了自己家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可变动资产50亩地来种植罂粟,但是眼看着家丁被鸦片害的家破人亡之后,她一把火烧了即将带来收益的50亩罂粟,随之够买种子的2000两银子也付诸东流,于是她不得不另寻赚钱的门路,筹划着如何翻盘,她发现去年关中种植棉花的农户太多,导致了去年棉花价格极低,所以她觉着受去年影响,今年种植棉花的农户会减少,棉花价格自然就会上涨,关中向来是全国棉花的重要产地,如果供给不足,全国的客商过来,肯定不愁卖。,她觉着这是一个机会,
她想要干就大干一把,小打小闹是发不了财的。但是她种植鸦片已经折腾了一次了,家里已经拿不出一分钱再让她折腾了,于是她便将50亩不动产当了2000两白银,又投了婆婆2000两白银,拿着这4000两白银提前低价订购了关中地区80万斤的棉花。等到棉花成熟的时候,她估算了一下,估计当年能赚两万两,但是这两万两,等于是她用50亩土地抵押贷款外加婆婆的2000两白银保证金,倾全家之力全仓加注的,收益10倍。
当她顺利的收购了关中80万斤的棉花之后,就形成了价格垄断,去年60文一斤的棉花,今年可以涨到120文一斤,足足翻了一倍,而全国的客商又不得不买,如果不在这里买的话,那今年就收不到棉花了,关中地区绝大多数的棉花都在周莹手里,这一次赚钱也是周莹振兴吴家的第一桶金,由此也开启了他开挂的商业人生。
其实人生质的飞跃有时候就取决于仅有的那么几次机会,哈佛大学的调研也显示每个人一生中改变命运的重要选择机会只有7次,看准方向之后,重仓搏一把赚来的财富往往可以大大的改善生活,甚至是命运。不断的小打小闹并未有任何意义,有的人会关注多干几个小时赚点加班费,其实倒不如想想有没有机会让自己的存款翻翻。富时重风险,穷时赌翻盘。富裕的时候要担心的是资产不要缩水,所以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但是如果你山穷水尽,就不必要考虑什么风险了,而是抓住一次关键的机会翻盘(当然我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挣加班费的队伍)。当然这在某些时候也充满着赌性,因为任何一个高收益的项目都是伴随则高风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公司,为什么公司的效益跟你的收入关系并不是特别大的原因,因为老板承受了更大的风险,所以自然就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而你不管公司效益如何,都会拿到工资,旱涝保收,承担了更小的风险。相应的就获得了更少的回报。
整合资源 打通上下游 形成产业链
在卖掉棉花赚得第一桶金之后,周莹发现卖棉花的利润并不如卖布的,那些客商将棉花低价回收到南方织成布之后,再运回北方,高价出售,这一来一去,价格就翻了好几番,在这条全部的产业链里,卖棉花只是最底层的,利润也是最低的,只有全产业链利润的3成,于是她便联合中院的土布作坊与西院的土布行重新建立了吴氏布业。
在一个产业链中,不同的环节,利润率不尽相同,利润的高低也会随着政策、经济来回变化和波动,此时,如果只做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其实往往蕴含着比较大的风险,比如煤炭跟发电,煤炭涨价了,煤企盈利,那么电厂就亏了,反之,如果煤企价格得到控制,电厂盈利了,煤企就亏了,所以现在改革的一大举措就是风险对冲相关企业的合并,比如国电跟神华(我就在这里搬砖,合并后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的合并。好多大的公司都是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进行扩展,打通整个产业链,比如三星、华为等。从而对冲、分散掉一些风险。
另辟蹊径 拓展销售渠道,抢占发展中市场
周莹发现自己织的布卖不出去,原因是受到了洋布的冲击,原来洋布不仅质量上乘,而且价格低廉,自然受到了人们的追捧,眼看着吴家三院花费了重磅资金投资的吴氏布业却卖不出去,于是她叫人上街去调查看那些卖洋布的客商把布都卖到了什么地方,最后发现他们只是卖到了商业气息隆重的中原地带,最远也猜到瓜州,所以她想,瓜州之外的地方,土布应该还有市场,于是她千里迢迢只身前往瓜州之外的迪化,果然,在迪化她不仅在不降价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土布悉数卖出,不仅赚了十多万两银子,而且还意外的争取到了迪化最大的财阀的中原供货总代理,为吴家未来的利润奠定了基础。
兵家必争之地往往耗财耗力还利润稀薄,反而 在一些商家关注不到的地方能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再者,吴家生意的要诀就是两个字,诚、信。在小打小闹的时候,这两个字也许还看不出有什么实际的价值,但是当企业做大做强时,这两个字就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何周莹能争取到迪化最大财阀总代理的原因。
慧眼独具 先下手为强
由于洋务运动,各地都开始学习洋人开办织布局,但是保守派坚决不同意,因为这会损害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们散步各种谣言,说机器会吃人,让想办的人也人心惶惶,这时候陕西改革派赵白石,要开办织布局的时候,大部分商人都成观望态度,仅有一两个开窍的最终也因为各种的原因而放弃了,于是,周莹便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当初千里迢迢远赴迪化销售土布时,周莹就想到了洋布终有一天会传到迪化,土布终有一天会被取代,因为她亲眼目睹了机器织布的高效、可靠。现在看来这就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先进的生产力终会淘汰落后的生产力。
这一次她又倾全家之力,砸锅卖铁凑够20万两白银,全部认购,当时的吴家的生意才刚刚有所起色,所有人都不想冒险,都想稳定。但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最终还是做到了。当时二叔的意见是先认购100股,不全认,周莹说要认就全认,认100股成与不成都没太大意义。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所有人都还没有醒悟过来能不能赚钱的时候,趁大家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就要抢占先机,等到别人都醒悟过来,确认一件事情确实能够赚钱的时候,你也许只能分杯羹了,只要抓住机会就要占尽先机。这也就是马爸爸常说的绝大多数人对新生事物的都持“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来不及”的态度。
其实任何赚大钱的机会都不可能是确定性很强的,如果确定能赚钱,参与的人就多了,也就稀释了每个参与者的利益。没有风险而赚大钱的机会,基本不存在。。。转自一位名人说过的话“所有人都意识到机会存在之时,往往也就是机会结束之时。机会永远在怀疑中产生,在争论中壮大,在分歧弥合时达到高潮,并迅消失”
勇于创新,众人持股,快速融资
保守派忽悠原来的织工砸毁了织布局,周莹倾全家之力花费20万两白银筹建的机器织布局又颗粒无收了,她再一次破产,但是她想不能这么就算了,这机器织布在未来是大势所趋,她必须重开织布局,而重建的话则又需要10万两白银,从哪里来呢?吴家的钱在上一次建织布局时已经用完了,后来周莹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拿出了吴家生意一半的股份来,让伙计们来认购,这样大家在工作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吴家生意的分红,对大家来说也是一个好事。但是对于小户人家来说,承担不起风险,怕周莹将自己攒了半辈子存下的资金又打了水漂,于是,周莹便拿吴家的物件来抵押,要是到期还是没有效益的话,伙计们就可以直接拿走自己选中的物件。靠着这样的方法,周莹快速的融到了10万两白银,东山再起。
周莹这一创新性的举措,在现在看来并不新鲜,但是在商业规则以及金融市场远未成熟的清末,这一做法可以说相当前卫,首先,鼓励员工持股,可以极大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节省公司各级管理运营成本,从而达到更大的收益,其次,公司的业绩与自身利益相关,所以员工更会努力工作,形成员工与公司的命运共同体,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鞠躬尽瘁
铁血手腕 步步为营 斗垮敌人
周莹经营的机器织布局效益越来越好,年收益可达200两白银,这引起了权谋家的嫉妒与兴趣,最终政府没收了周莹机器织布局的全部股份,并被政府以反叛罪判了斩监侯,吴家又倾全家之力给王爷500万两银子,换回了周莹的性命,吴家又一次的山穷水尽了,周莹出来之后,重整旗鼓,因为缺乏资金,所以她找到了当时的洋人贷款,洋人凭什么又会贷款给她呢?靠的就是对周莹所开泾阳织布局未来的信任,这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开端,以及股票等产品初步形成的雏形,
仇家日昌和跟权贵王爷合作,被王爷榨取了很大的现金,但是从周莹手中收走了机器是布局后,由于管理松散,经营不善,导致机器织布局亏损严重,但是为了财务报表好看,就需要日昌和贴补,所以日昌和便调拨了100万两白银给机器织布局,以解燃眉之急。
就在这个时候,周莹发现:机器织布局的工人跑到了她这边来找工作,原因是几个月都不发薪水了,周莹觉得他们的经营肯定出了问题,但是翻看他们的财务报表确实盈利的,于是她便猜到是日昌和在为机器织布局贴补,所以她暗中操作,让日昌和的资金链断裂,从而使沈家破产。
这个时候,日昌和为了及时获得现金而发了大量的贴票,用以解决现金不足的危机,大家可以想一下,日昌和是古代的钱庄,放到现在那就是银行,贴票利率是20%。也就是你100倆买的贴票,到期后可以兑现120倆银子。这是一个典型的头寸紧张的信号,短期急需银子救急才会大量发贴票。
这个时候周莹命人将200万两白银存进日昌和,让他们打消顾虑,欲擒故纵,让他们掉以轻心,在另外一边,周莹命人跟沈家谈5000包生丝的生意,说是急需用钱,希望沈家吃掉,再伪造外国客商向沈家订购400包生丝,考虑到有下家接货,而且这个价格比市场上面还便宜一成,很快沈家便吃了这5000包生丝,这让本来就现金紧张的日昌和又出去了十几万两银子。
当然这个外国客商也是周莹叫人伪造的,沈家收的这些生丝压根就卖不出去。挤压库存不能变现,这样日昌和的头寸越来越紧张。
此时,周莹决定收网,她命人从西安,北京,上海三地同时取出那200两白银,分开取得目的是避免单次取出金额过大,引起他们的发现,等对方反应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这时,沈家的账户上面只有几千两银子了。
这个时候,周莹又让人营造贴票贬值,沈家跑路的风声,并让下面的人拿着500两的贴票低价转让,这样就形成了贴票持有人之间的挤兑,最终贴票无法提现的储户们烧了日昌和,日昌和宣布破产。
任何时候都要知道如何规避资金链断裂破产的风险。沈家开钱庄之后就逐渐放弃了一些之前的生意,比如茶叶啊,马匹啊,棉花布啊之类的。主要原因是钱庄赚钱快,那些实业赚钱太慢了。当时周莹说其实别看我们的传统生意赚钱慢,但是各管各的,互相不影响,一个行业不行,另外一个总行,总的来说风险可控。但是钱庄看起来赚钱快,一旦出问题就可能牵连到所有的生意,败的也快。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希望你都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坚持是成功的前提
在连续观看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长达72集的电视剧,我在完全上班的情况下,用了11天就看完了,而年初定下了要看一堆经济金融学的书籍,却连一半都没有实现,平均每天观看4.6小时,是什么动力促使我坚持下去呢?很简单就是人的惰性(看电视属于视觉系的信息摄入,一般会快速的带动人的情绪,而无法达成深入的思考,而思考毕竟是费力气的事情,由于人的趋利避害天性,自然就选择不愿意思考了),第二点就是自身的兴趣,很简单就是任何事情只要从心底里愿意,就都能挤出时间去做,如果换做是其他的话,我肯定不会保证每天都会拿出4.6个小时来消费。第三点就是复利的效果,72集共计4000分钟51个小时,乍一看是个很艰巨的任务,打心底里就要打退堂鼓了,但是将任务分解之后,每天只要消费4个多小时并持续坚持下去,长此以往,效果总会是惊人的, 我们知道巴菲特投资靠的就是最实用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复利原理,他曾经说过,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其实巴菲特是用滚雪球比喻通过复利的长期作用实现巨大财富的积累,雪很湿,比喻年收益率很高,坡很长,比喻复利增值的时间很长。巴菲特与芒格这对黄金搭档就是靠着这个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在过去40年里,伯克希尔以年均24%的增速突飞猛进,创造了商界奇迹。惊人的复利原理,希望每个人都能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