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意: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于社会;四十岁能掌握各种知识从而遇到事情不感到困惑,五十岁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够融会贯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
此篇孔子对自己的一生的各个阶段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而对学习和人生的感悟贯穿始终,每一阶段有不同的领会并从中循序渐进地强化自己的修身养性,形成自己一系列对于学习对于人生的哲学思想。
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走自己的圣贤之路。年幼时爱好广泛,对自己不一定了解很清楚,所以这阶段就是基础的修身,基础的教育。而到了十五岁对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基本上有了清晰的了解,可以确定自己的路往哪里走。
傅雷在谈及对傅聪的教育时,尽管傅聪有天分也有对音乐的热爱,也是直到十七岁上才确定要走音乐这条路,确定要走就是艺术家的道路,而非单纯的演奏。我一向佩服做事有规划有目的性的人,他们大抵是从小就养成这样的习惯,奔着目标而去。有很多人也像我一样,做事无规划无目的,走一步算一步,看似自由其实忙乱成一团不自由。
而到了三十岁能够在自己的所学所行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修行与做人也有了自己的固有原则。十五年走自己的路,善始善终,坚持初心不为世间纷扰所动摇,有了志向,有了坚持,才有了这“立”的根本,才能站得稳站得厚重。
有了自己的学识,再经过世事的磨炼,经历过更多的是非曲折,到了四十岁,很多事情不会再迷惑,一眼即可明白事情的真假黑白,不再被表面所蒙蔽,能看到事情的本质。
五十岁上更明白这世上有些事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万事万物是不会依着自己的心情,它自有自己运转的法则与规律。乐知天命,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无奈。端看你自己怎么去消化去理解。
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好听的话也能接受,不好听的也能接受,对与不对自己的心有判断,知道事实究竟是怎么回事,都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谈论,不受其语义影响。
这么一想孔老夫子六十岁才能做到耳顺,对于不合理的听到的不合理的话看到的不合理的事我们做出一些不合理的回应,竟然觉得可以不那么自责了。境界不够,年龄也不够呢。
为了避免大家有这样的观念,孔子马上又说,我七十岁了,已经年老了,世情对我的约束已经很少了,我做事能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法度。习惯成自然,一生都是有序而自然地行走,随心所欲也是在法度的范围内,只能说心态更放得开,做事更自然而恰到好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仰慕圣人这一生的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