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杨王孙病得快死了,嘱咐自己的儿子说:“我死后希望能够裸体下葬,以便回归真本。你一定不要改变我的意愿。”
杨王孙说:“我就是打算要用这个方式来纠正风气。厚葬这个事对死人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是活着的世俗之人却以此攀比。让钱财丝帛烂在低下,或者今天刚下葬明天就被盗墓贼挖了出来。这样以来,和曝尸荒野又有什么区别呢?再说,这生命的终结不过是自然变化,也是人的最终归宿。该散的就散了,该变化的就变化了,这就是万物各自回归本真的状态。那本真的状态看不见,听不到。用华丽的装饰来向众人夸赞,用丰厚的陪葬来矫饰本真,使得该散的没有散,该变化的没有变化,这是阻止万物都回归本真的状态。再说啊,我听说啊,这人的精神是属于上天的,人的形骸是属于大地的。精神离开形骸返回本真,那就是鬼了。这鬼啊,不就是“归”嘛。尸体没有精神独自在那里,又怎么会有知觉呢?用丝帛包裹了尸体,用财宝陪葬,这不是剥夺占用了活人的资源么?古代的圣人,不忍亲人曝尸荒野,所以制定了葬礼。现在的葬礼规格却已经打打超越了古代葬礼。所以我才要改变厚葬的风气。从前尧下葬的时候,用掏空的木头作棺材,用葛藤捆扎。他的墓穴没有深及泉水,也没有浅到容易泄露。所以圣人们活着的时候容易奉养,死去以后也容易安葬。他们不在无用的事情上多花功夫,也不会在无益的事情上多耗精力。现在厚葬的风气,死人享受不到,活人也享受不到,实在是太过荒谬了。这实在是太糊涂了!”
于是杨王孙就这么裸体下葬了。
02
原文
杨王孙病且死,令其子曰:“吾死欲裸葬,以返吾真,必无易吾意。”
祁侯闻之,往谏曰:“窃闻王孙令葬必裸而入地,必若所闻,愚以为不可。令死人无知则已矣,若死有知也,是戮尸于地下也,将何以见先人?愚以为不可!”
王孙曰:“吾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无益于死者,而世以相高,靡财殚币而腐之于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出。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归者得至,而化者得变,是物各返其真。其真冥冥,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乃合道之情。夫饰外以夸众,厚葬以矫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然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而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厚裹之以币帛,多送之以财宝,以夺生者财用。古圣人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之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欲裸葬以矫之也。昔尧之葬者,空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地也,下不乱泉,上不泄臭。故圣人生易尚,死易葬,不加于无用,不损于无益。谓今费财而厚葬,死者不知,生者不得用,谬哉!可谓重惑矣。”
03
补
杨王孙:西汉人。家里巨富,重视养生。这个故事就是他最重要的故事。
葛藟(lei,三声,蕾):藤本灌木。
04
感
厚葬这个事对死人确实是没有意义,但是对活人还是有意义的。这丧礼,就是办给活人干的。
其次啊,这厚葬很有可能引来盗墓。这很有可能会导致曝尸荒野的结果。
但是咱们也得辩证着看待这个问题。就是说,该有的形式还是得有。我们普通人还是不能强大到脱离社会。
归根结底,还是那个词: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