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开始写反思之后,我对过去的一些教学也不断的重新审视。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过去我对已有的制度或者形式只是照做,现在我会思考其是否有意义、有效果。这学期眼看已经要进行尾声,学生的数学素养展示测试也要进行了,过去的数学素养展示就是单纯的口算能力测试,但是如今的我再去看,就会觉得这样的形式应当摒弃了。小学数学素养是指个人应对复杂社会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10个核心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数感
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
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3、空间观念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4、几何直观
利用图形描述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5、数据分析观念
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
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 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8、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问题抽象,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9、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可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10、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归根结底,学生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而不是只会做几个题、算几个数。因此,在学期结尾的数学素养展示中,题目必须要根据教材中体现出的上述数学核心素养来进行考察。上述10个核心关键词中,我认为者本学期教材中有重点体现的有以下几种: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因此,我暂定本学期末数学素养展示的考察题目为以下几个:
1、5的4倍是几?画图、列式,写出口诀(考察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的理解)
2、12是几的3倍?画图、列式,写出口诀(考查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对题目中两个数之间关系的理解)
3、15是3的几倍?画图、列式,写出口诀(考查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对题目中两个数之间关系的理解)
4、一图四式(考察学生分析图片中信息的能力、体会图中物体状态的能力)
5、计算: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考察学生对算式计算顺序的掌握情况)
6、看图列出乘加、乘减算式(考查学生分析图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