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123)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书中译文:孔子说:“一个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国家也能顺畅运行;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我的感悟:
在《论语》“颜渊篇”中,鲁国当权派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认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领导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
在孔子眼里,政治就是一个字:正。
如今,孔子又进一步解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要求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吆喝的嗓子流血,百姓也不会服从。
忽然想起一个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岂不是对孔子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在“学习强国”上,读到习主席的一段话:领导要有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但看领导干部怎么说,更看他们怎么做。要想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就要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魅力。否则,“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可见,主席和孔子讲的是一个主题:影响力。
要想有影响力,必须自身正。
我校早年退休的曹老师,正直无私、光明磊落、两袖清风,别说对学生吃拿卡要,就是一个粉笔头她也不会往家拿。她对学生善心如水、尽职尽责、鞠躬尽瘁。
所以,曹老师带的班,无论她在与不在,纪律严明,班风清正,学风浓郁,成绩优秀。因为她的正直善良已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就是影响力。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为家长也是如此。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若一身白毛尾,别怕孩子长成妖精。孩子对父母的模仿,强大得让你难以置信。
邻居老张年轻时,动不动对父母颐指气使、横加干涉、呼来喝去,抱怨数落,甚至还打父亲。当他年老的时候,和儿子发生了纠纷,二十多岁的儿子,手拿棍棒,追着老张,跑了大半个村子打,还口口声声喊“我替俺爷报仇啦”。
老张虽然自身不正,他也不愿意儿子学坏,但他的言传身教却成功的复印了一个活脱脱的小老张。
这就是家长跑偏的影响力。
在单位,每人都有影响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的这些致理名言,就是要我们修炼自身的影响力。
樊登老师讲:影响力不能来自交换和买卖,比如用请吃饭、发红包来收买,就变成了小人结党营私,带不来影响力,一旦没有利用价值,马上人走茶凉。
《论语》“子路篇”第六章,孔子主要是告诉管理者,要想领导别人,首先要把自己管理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他人欣赏你、敬佩你、崇拜你的时候,你的话语,别人自然听从。
当然,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