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是第26年。昨天人民日报发动态“别抱怨读书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无论是文案还是配图,都十分惊艳,直抵人心。
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结合。而今天的我们,总是会因为各种原因行不了万里路。少年时代胸中有豪情万丈,想用双脚去丈量祖国大地,可是学生时代囊中羞涩;中年人有了一定的钱财可是时间却属于工作、属于孩子、属于父母,唯独不属于自己;既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可能跑不动了也不想跑了。所以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在自己熟悉的城市里每天为一日三餐忙碌着,平平淡淡走完一生。但读书无论什么时间都是我们打开另一个世界的一扇窗,是我们走向另一个城市的一条路。
荀子在《劝学》里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我们大多数人已经把自己固定在了圈子里,闭目塞听。多读书,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接触到更深邃的思想,可以让我们真正理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精神的丰盈、充实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网上曾经有一段很火的话道出了读书对于大多数普通人的意义: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为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烦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当人出于困境中时,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中,一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是来自于书中人物的坚韧不拔、乐观豁达、随性而为。世界那么大,优秀的人那么多,可又有谁不是一路荆棘一路歌,最终走到繁花似锦呢?即使最终也没有等到柳暗花明,那也没有关系,古人告诉我们“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普希金告诉我们“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与浩瀚宇宙相比,渺小如沧海一粟,可人毕竟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思想成就人的伟大,而思想的深邃,眼界胸怀的博大来自于读书。
对于莘莘学子来说,课本不是他们的世界,世界才是他们的课本。可是通往世界最便捷的一条路就是狭义的读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爱上读书,思接千载,可与古今中外的名人交谈,何来的孤独?
后记:实在是太爱这配图与图上的文案,可是又不能只分享图片,所以斗胆加上自己的感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