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我习以惯用的“阿德莱德”简称。当然,也有不少朋友喜欢以略带戏谑调侃的口吻,将这座南澳大利亚州首府城市称之为“阿村”。
出发的那天是周四,5月2号。
澳洲不过“劳动节”,所以也不存在所谓“黄金周”。
在国内的时候,曾经有过很浓厚的“黄金周”情结:在职时,贪恋它可以由着你一连几天可着劲儿地去撒欢。退休后,贪图它可以让你可着劲儿地跑几天高速公路不花钱。
来到澳洲,这些纠结自然烟消云散。所以,选择这天出发,没有任何考量,仅取决于女儿代我们操办的酒店订单。
辞别斯特拉萨尔宾(Strathalbyn),跟着导航继续东南行,20公里抵米朗(Milang,一译“米兰”)。
米朗,一个因铁路而生的小镇,位于墨累河入海前滞留的两大泻湖之一的亚历山德里娜湖(Lake Alexandrina)西岸。
来米朗,不图欣赏泻湖风光,只为目睹早已耳闻它的一个虽然袖珍,但却五脏俱全的火车站博物馆(Port Milang Historic Railway Museum)。
说起来,米朗这个小镇的兴衰,完全与货物集散,准确地说,是与物资转运的枢纽地位相关。
这个话题从头说来有点儿麻烦,但不说不是我的风格,说了又显得有点儿啰嗦。所以,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略过。
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400余公里的墨累河—达令河在勘测具备通行能力后,以货物运输为主的“河流贸易”开始蓬勃兴起,较之以往的牛马畜力,水运占有显著的时间和成本优势。在这样的情势下,位于墨累河口的古瓦尔(Goolwa)小镇,则在资本角力和各种势力的搏弈中获得河流贸易主导港口的垄断地位,为期25年。
1853年,在“河流贸易“中具有重要影响,且拥有“伯克(Bourke)号”明轮船的阿尔伯特·兰德瑟(Albert Landseer),经过一番勘测选址,发现奠基了米朗,并于1856年在此建成了第一个码头。随后又沿亚历山德里娜湖防波堤修建了通往古尔瓦的宽轨铁路,用马拉轨道车辆承担两地间以羊毛为主的货物运输。
十九世纪70年代末,随着蒸汽机车的兴起,铁路运输又像当年河流船运取代马拉牛驮一样,迅速成为生机盎然的新动能。
1881年11月,随着一项名为《巴克山和斯特拉萨尔宾铁路法案》的获批,北通阿德莱德,南接维克多港,纵贯菲尔半岛(Fleurieu Peninsula)的铁路铺设工程渐次展开,米兰火车站也于1884年12月17日正式开通运营。
随着二十世纪2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铁路运输量严重下降,而公路运输“小、快、灵”的优势则日益显现出来。
1931 年,运输控制委员会要求南澳大利亚铁路公司提供一份报告,说明关闭无利可图的铁路支线(包括巴克山以南的支线)预计能够节省多少资金。显然,当局关停这些铁路的意图十分明显。
南澳铁路公司自是不甘情愿,于是列举种种理由,以若干向好的愿景,最终勉为其难将这些支线运营保留了下来。然而,运力不足、成本高企的问题始终存在,火车虽然一年一年地还见跑着,但也实属勉为其难,苟延残喘。
1964年,联邦政府正式废除了1930年颁行的《公路和铁路运输法》,解除了对彼此的政策性保护或限制,从而促使公路运输的能量空前释放,而铁路运输则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米兰铁路支线亦是危如累卵。1968年,运输控制委员会一项审查发现,即便如比较热门的斯特拉萨尔宾——维克多港的线路上,上年全年也只有4500名乘客在该站上车。
于是,关闭且首先关闭米朗支线客运列车的议案已是大势所趋。这样,客运列车于1968年12月1日停止运营。货运列车虽然暂时得以保留,但也惨淡到每周仅止6班。
时光很快来到1970年6月17日,货运列车亦终止运营,米兰火车站正式关闭。蓦然回首,前后历时85年半。
米朗火车站弃置20年后,在原址建立了博物馆,但只在周末免费开放,其它时间无人值守,可由游人自行参观。当然,室内是进不去的,但就铁路类的交通博物馆来说,该看的东西,外面都能看得见。
我们赶到的时间是周四午后,火车站空寂无人,眼前的景象十分冷清。拍了几张照片,先生嫌镜头里的画面太过寂寥,时不时要我入镜配合,美其名曰“情景再现“。
所以,从“扳道工”开始,我就屡屡充当模特,照片上露脸比较多,列位看官请别嫌烦,哈哈。
358号车厢是餐车,绿白的涂装看上去特别清爽。
餐车内部摆设,透过车窗可窥一斑。
鲜红的颜色,似乎是澳洲铁路车站古典邮筒的统一涂装。
几年前,在曾被誉为“新金山”的巴拉瑞特,火车站上见到的邮筒,也是涂得一样的鲜红明艳。
步入站台,一路参观,看所有可看。
一台地磅,情景再现下来后,忽然反应过来,人家这是称货的吧,没准儿还有生鲜的,比如猪、羊,顿时觉得有点儿上当。
有节车厢改作为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如果周末来的话,我倒真想选购一二,纪念倒在其次,主要想表达对这个可爱的小博物馆的支持。
一台5吨起重机,曾经伴随这座小站的货运历史,默默无闻地承担货物装卸重担。
尽头是两间宽大的机车维修车间,两扇大门的招贴画非常逼真,远远看去像是真的一般。
该看的都看了,唯有三间站房门窗紧闭,好在网上有图可以借来一用,助我等一起看个究竟。
售票处内,车票箱、电话机、列车时刻表、现金抽屉等等,放置整齐有序,还保持着1970年小站关停前的模样。
行李房,门口放置有磅秤,托运行李、包裹及零担货物称重用。引人注目的还有白色的宠物托运网箱,一只黑色的毛孩子蹲坐里面,看上去活灵活现,惹人怜爱。
站长室的大板台十分牛掰,一身制服正襟危坐的站长大人却显得有点儿无精打采。这也难怪,小站关停前的风雨飘摇,作为一站之长,哪里能有好心情?
前后盘桓半个多钟头,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开开心心奔向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