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流弹横飞的精神世界,如何避免被负面情绪击中

今天这本《胡思乱想消除指南》,是被验证为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流派之一——认知行为疗法。

为什么要了解这样一些心理学知识呢?

我们每个人都正在经历许多烦恼。比如,在工作中提不起劲,觉得缺乏意义感,但又不能不上班;比如,体重过重一直想减肥,但一累还是想吃东西;再比如,不知道如何跟人相处,自称“社恐”但其实想认识新朋友;又或者是,有时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被别人攻击为性格不好,甚至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

那怎么办呢?刚才提到的这些问题,当然很多背后都有真实存在的现实问题。这里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实也是心理问题,或者说,可以作为心理问题来面对和处理。

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是什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是什么缺乏上进心不热爱工作,不是什么意志力薄弱减不了肥,就是心里有些东西闷住了,需要被调整。

如果心顺了,生活未必会尽善尽美,但人一定会顺很多。这正是《胡思乱想消除指南》这本书,想为每一个阅读它的人做到的——帮人们理顺自己的内心。

在书中,作者几乎聊到了当代人精神内耗的全部主题。例如,无所不在的挫折感、时不时就会陷入的焦虑、情绪涌上心头时产生的暴怒情绪、低自尊感、抑郁、对生活里的各种问题缺乏掌控感、与他人沟通不顺畅、低幸福感等等。下面,讲讲书中三个最重要的自我疗愈方法:

认知策略、行为策略和正念策略。

一、认知策略

什么叫作认知策略?

书的序言里引用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那句气势磅礴的名言为此作答:“人可以通过改变心态来改变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伟大的发现。”

乍一听,你可能会好奇:这听上去,不就是精神胜利法吗?无法直接改变生活,就改变自己的心态?这什么廉价“鸡汤”,你不要骗我啊!

别急,精神胜利法和调整认知有着本质的不同。听下去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如果不调整认知,我们就很难真的改变生活;而一旦调整了认知,生活自然会变得不一样。

什么叫作认知?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有一段简短的、非常好笑的对话。一个母亲对着女儿焦虑地喃喃自语:“等你考上公务员,再结婚生了孩子,妈妈我的任务就完成喽!”女儿发了三个问号,非常不解地问:“谁给你的任务?”

这一句短短的、天真的疑问,既让人觉得好笑,又隐隐有些振聋发聩。因为这句提问戳破了一件很少被关注到的事,那就是所有人都在谈论体制内、结婚和生孩子。

但如果你的焦虑来自这些事,它们对你来说就像任务一样必须完成,那究竟是谁给你的任务呢?而你为什么愿意接受呢?为什么非做不可呢?

是不是因为很多人觉得必须结婚生子,生活在体制内,才算是成功的人生,所以你也这么认为?

所谓的“认知”,也就是我们脑子里那些自己平时都意识不到,但在默默影响着我们的想法、信念和态度。

书中为我们点破了很多错误的思维方式,正是这些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我们形成了很多带来痛苦的认知。而识别出这些思维方式也是我们打破恶性循环的第一步。

第一种常见的错误思维方式,叫作“应该”的滥用。

书里提到一个女生,叫作罗珊,她计划和男朋友出国玩,但快出发时,她感染了腺热病,身体非常难受。离出发日期只剩一周了,她还是没有力气和兴致出门。罗珊就特别焦虑和愧疚,因为她不想让男朋友失望。她心想:“我真不该这么做——他得多失望啊!”

可是问题来了。谁要求过她必须得健健康康,不能得病吗?没有。其实,她男朋友也不太可能强求说“你病了,但你就是要陪我出去玩”吧?可是,这个“应该”的念头扎在罗珊的脑子里,除了病痛以外,她感受到的大部分焦虑紧张,其实都来自这个“应该”。

第二种,叫作灾难化思维。很多人的口头禅就是“我完蛋了”。

像书里提到的一个学生乔纳森,他高中最后一年超级努力,一心想去大学学习法律,最后发现成绩不够读法律系。他觉得,完了,“我苦学了整整一年,付出了这么多,却什么都没换回,真是白白浪费了一年!我的未来全毁了”。

老实说,咱们付出了努力,没达到目标,难过是很正常的。但只是大学没读法律系,等不等于人生全毁了呢?

如果你有过一些阅历,你肯定想说这才哪儿到哪儿,人生那么长。况且你一个高中生又没见识过真正的法律行业,多少人读了高中想考的专业最后还后悔呢!干吗想得这么严重?

没错,其实我们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可能不算好,但绝没有糟糕到成为灾难的程度,是我们主动把它们“灾难化”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常见的错误思维,例如:

非黑即白——我只要不是最好的,就是糟糕的;她如果不喜欢我,她一定讨厌我。

以偏概全——虽然我女朋友一直对我很好,但她这一次没有迁就我,我一定不值得被爱。

对人错觉——明明不是我举办的聚会,那个不合群的同学本来就不合群,但是我没能让他一起打桌游,一定是我哪里没做好。

消极滤镜——当合作伙伴夸赞我“第一次做项目做得真的很棒”,我完全忽略了“真的很棒”而只记得“第一次做项目”,把这句话当成对方的嘲讽和奚落。

公平错觉——我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得到我想要的回报;我辛辛苦苦种的花,就不应该死掉,这个世界应该是理想而公平的。

那这些错误的思维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呢?很多时候人们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生活中大多数烦恼和痛苦,那些让人身心俱疲的“小确不幸”,都是由这些东西带来的。

比如,当代人常见的精神内耗的主题里,有一个叫作挫败。

如果问:“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挫败吗?”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对,我时常遇到挫败,并且我一想,好像就有很多不好的体验涌进脑海。”

这些体验还有可能形成一种氛围,让我们感觉整个人生都浸泡在其中,最终得出“可能我这样没天赋、不走运的人,失败才是我的归宿吧”这样的结论。但问题是,这是真的吗?

书中提到一名学生——伊恩。他花了几个月准备一份学术报告,但提交上去后,发现其中一节出了个小错误,于是,整个人变得异常沮丧,甚至伤心欲绝。

但从任何外人的眼光来看,一份这么长篇幅的报告,有一点小错误,不是很正常吗?而且这篇报告除了这处错误之外,可以说相当不错。总体来说,难道伊恩同学不应该为自己做出的成果感到开心吗?为什么反而感觉这么糟糕呢?

很简单,因为他虽然没有意识到,但他的内心很可能有两个前面提到过的潜藏的错误认知。第一是非黑即白——只要我的报告有一点不完美,那整件事就被毁了!第二是公平错觉——既然我都花了这么长时间去努力,那事情就必须100%成功,否则也太对不起我了!

发现了没有?真正让伊恩心情变得不好的,不是他已经付出的宝贵努力,也不是那份其实挺好的报告,而是他心中这两个认知。

我们更进一步试想:如果他不调整这两个认知,会发生什么呢?由于人总会犯错,而且不是所有努力都一定会得到100%的回报,所以,他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就感,会不断因为一些小错误而受到巨大挫败感的折磨,甚至减少自己的努力和投入,然后迎来进一步的挫败。

而如果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那些消极片面的认知,则有机会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已经做出的成绩,从而加强之后努力的动力,取得更多成果,走进良性循环。这就是认知对一个人漫长而深刻的影响。

举个小说中的例子,在《哈利·波特》里,与其说是救世主哈利·波特击败了伏地魔,不如说是伏地魔对哈利·波特的针对和在意,让他的敌人们不知不觉地围绕哈利·波特,团结在一起,最终把哈利·波特培养成了足以击败他的救世主。

当时有一个情节是,有两个人符合预言里描述的救世主的几乎所有条件。但预言中有一句话是:“黑魔头标记其为劲敌。”换句话说,是伏地魔认为哈利·波特终成大祸的这个“认知”,让他错失了一次又一次做更重要的事情的机会,而白白花费精力来针对一个霍格沃茨的学生,结果反而走向了悲剧。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如果不调整认知,我们就很难真的改变生活;而一旦调整了认知,生活自然会变得不一样。正是认知的不断重复,构成了你我的生活。

既然认知这么重要,那么如何认识到我们内心有哪些认知,并调整那些消极的部分呢?

很简单:辩论。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与自己的消极认知辩论,是一个非常好的、能使自己从内耗中解脱出来的方法,简称为“ABC”模式。

什么是ABC模式呢?

A是Activating event,即触发事件;

B是Belief,代表信念,也就是我们的认知;

C是Consequence,也就是后果,包括我们的身体感觉等情绪和行为。

很多人的焦虑,基本上是由于我们本身的某个认知B,于是在某个触发事件A的刺激下,导致了不好的感受C。

比如,认为只要30岁还单身,就是不幸福的,进而隐隐觉得自己目前遇到的很多困扰,像下雨天没人送伞、缺乏奋斗的动力,都是没对象导致的,这是认知B。

某天,看到发小在朋友圈秀恩爱,意识到自己二十八九岁还在一线城市孤单漂泊,还没有遇见真爱的迹象,这是触发事件A。然后,就产生了自卑、焦虑、绝望等等消极情绪,这是不好的感受C。

普通人往往会误以为,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是事件A,于是默念一声“秀恩爱,分得快!”并且屏蔽发小的朋友圈。但听到这里的你,肯定已经意识到了,真正导致焦虑的,不是事件A,而是认知B。

这个时候,我们要进行的动作就是D,Dispute,反驳——与错误的认知辩论。

比如,30岁还单身,就一定是不幸的吗?很显然不是。如果我们30岁事业有成,正在为自己想追逐的理想奋斗,恐怕恋爱都没工夫谈吧?

再者,即使找到了恋爱对象,到了30岁我们就一定幸福吗?也未必吧,毕竟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一些曾经希望拥有的东西,但不妨碍我们还是会难过,会不开心。所以,恋爱也并不是生活的万能解药。

这么想完,是不是好多了?

认知策略和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最大的差别,就是精神胜利法是用主观的认知来歪曲客观的世界,而认知策略则是通过观察、与错误信念辩论,让我们主观的认知变得更加真实、全面。这个世界不是全然好的,也不是全然坏的,它是复杂的。

可是,如果没有那么敏锐,发现不了自己的认知怎么办?

教你第二个办法:多想。

没错,在面对精神内耗的时候,“别想那么多”是一句非常无聊的劝解,要是做得到还内耗什么呢?所以。,不如多想,反正都内耗了,咱们不如打破砂锅问到底!

在书里,作者整理了一个“思维监控表”,它纾解情绪的方式不是试图叫大家止住自己的念头,反而是尽情写下自己遇到的情况、产生的感受、随之而来的想法、想法背后的信念,进而发现其中的错误思维,然后与之辩论,再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不是不想,更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会想——这可能就是本书叫作《胡思乱想消除指南》的原因。

书中提到一个案例,请你和我一起来设想一下。假设你是一位年轻母亲,你的两个年幼的儿子总是把房间弄得一团乱,你总是得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打扫卫生,而丈夫也从不帮忙。

今天你因为加班,比较晚回到家,发现家里乱成了猪圈一样,而两个孩子歪七扭八地在沙发上睡着了,连被子都没盖。

猜你听到这里血压已经高得不行了,要是这真的发生在你眼前,估计太阳穴都在突突突地跳了。估计想打孩子又觉得不对,想收拾家里又觉得凭什么,最后只想打开冰箱给自己倒杯酒,在心里默念:毁灭吧!毁灭吧!一切都给我毁灭吧!

但是,请冷静一下。因为接下来,就是我们要让改变发生的时候了,请你跟上,一起用思维监控表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首先,我们遇到了什么情况?丈夫不顶用?孩子真不乖?这些都涉及评价,不属于客观情况。我们看得到的情况,客观来说,其实就是我们看到家里很乱。

接着,感受是什么?聊起感受的时候,我们大可以尽情去发掘自己细致入微的感受,比如疲惫、失望、委屈和荒谬等等。

然后,想法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积极觉察自己有哪些想法了,比如“凭什么只有我在意家里的整洁?”比如“孩子为什么总是教不会?”

最后,我们会意识到,上面这些想法,其实都来自我们内心的某些信念。比如我们认为自己都付出这么多了,孩子就应该有更多责任感;比如我们觉得即使自己没有提出过需求,丈夫也应该给我们更多支持。

当我们把一团复杂的资讯和粗糙的感受拆解出来之后,是不是我们很快就能发现,这里面有“公平错觉”“滥用应该”等等错误的思维?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听起来已经没有那么痛苦了。

既然已经意识到,世界没这么公平,那不如调整预期,告诉自己孩子还小,就是责任感不强,我们可以选择接受或换个对待方式;既然已经知道没什么“应该”,那与其等着丈夫主动,不如直接对他提出需求,把说不出口的失望,变成具体的提案。这样一来,行动方案也有了,常与焦虑和愤怒感伴随着的无助就消失了。

二、行为策略

你认为是认知决定了人的行为,还是行为决定了认知?

认知和行动是互相影响的。这当然没错,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容易观察到大脑驱动四肢,而忽略了行动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认知的。

书中提到一个故事是,弗雷德在政府部门担任主管,为了出色完成工作,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几小时。弗雷德认为,他的团队无法胜任工作,不愿意分派任务给他们,因此经常超负荷工作,每天都回家很晚。

而他的信念是:“如果我把任务分配给别人,他们可能做不到,反而会给我带来不好的影响。”

你觉得,如果你是弗雷德的下属,你能在他的带领下获得成长吗?恐怕很难,因为他根本不分配任务,那么团队成员又怎么有机会锻炼自己呢?

更进一步讲,就算你已经有能力了,可是他就是不愿意把任务分配给你做,你又如何证明他是错的呢?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由于行为没有改变,接下来弗雷德不管换多少份工作,都只会不断验证自己一开始的判断——团队能力无法胜任工作,所以我都得自己搞定,然后把自己累得半死不活,反过来又更加强化了“团队成员不中用”这个想法。

在创业过程中,见到非常多初入管理岗位的人会遇到这样的麻烦。他们往往个人能力优越,但因为迈不出这一步,最终要么回到单兵作战的岗位,要么在自己承受巨大的工作量和委屈之后崩溃。

而他们直到最后,还在抱怨团队实在太不给力了。但明明“团队不给力”这个结果,大概率是被他们自己一开始的行动决定了的。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到过一句很帅气的话“光锥之内,即是命运”,用来描述光和光速在物理学大厦和时空理论中的独特地位。

而在心理学里,我们也可以说,行动之内,即是命运。因为如果我们永远只在一个范围内行动,就永远无法窥见不一样的生活,就像弗雷德总是困惑为什么只有自己遇不到给力的团队一样。

怎么办呢?方法就是,为自己设计一个行动实验。

比如,弗雷德可以试着挑一件他认为很难但并不紧急的工作,分给某个同事去完成。同事当然未必能完成,但即使失败了,损失也可控。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项行动,弗雷德的命运被拓展了。如果同事表现得好,他就自然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偏见,愿意进一步给同事机会;即使同事完成得不好,他也能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好的结果发生。

总而言之,他开始有机会看到同事在面对一项困难工作时的真实表现,而不是被困在自己过往的预设里面。

其实,焦虑的反义词,有时候正是行动。曾经有个朋友忧心忡忡地请教和老板汇报的方法。问他是不是最近发生了些什么事。

他挠挠头说,他最近一段时间,每次跟上级汇报的时候,都有点条理不够清晰。问他:“你觉得,如果你不提升这个能力会发生什么事呢?”他答:“如果我是老板,可能就会觉得这种人不堪大用。”

转问几位企业管理者:“你们都听到他说的了,真的会这样吗?”他们纷纷摇头说:“当然不会啊。”朋友一瞬间好像恍然大悟,又有点解脱,尴尬但又轻松地摸了摸鼻子说:“原来是这样吗?”

正在听这个故事的你,是不是对这个结果一点也不意外?是的,朋友是个很聪明的人,但为什么他没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些片面呢?

他缺的,其实就是这一次行动。昆虫都有触角,用来感知外部世界,而行动就是人的触角,是我们向外了解这个真实世界反馈的探针。

所以,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很难意识到或者彻底甩掉自己的错误信念,就可以通过设计一次行动,让外界反馈来推你一把。除了帮助我们反驳错误信念之外,行动本身就能带给人更多能量。

现在特别流行一个词叫作“emo”,很多人一到深夜心情就不好,就想掉小珍珠。《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在全国范围内的抑郁症患者中,18~24岁患者的占比为35.32%。抑郁症,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抑郁情绪、恶劣心境,已经成为很多人要面对的问题。

按照认知策略,我们可以做减法,就是减掉一些消极的、片面的认知,自然可以摆脱一些抑郁情绪。比如,当我们意识到即使自己没有像短视频里面一样光鲜亮丽、应有尽有,也未必是自己的错。或者说,如果真的很在意这件事,自己也并非全无希望,可以想想从哪些角度再行努力。

那么按照行为策略,我们还可以做加法,就是通过行动创造出更多生命体验。比如,加班前去吃一顿心心念念的咖喱,感受一下北野武说的那种“滚烫的人生”;

比如,强制让自己用一个小时拼一束积木花束,或是照着网上的初学者教程写一首代表这几天心情的小诗。这样,一个小时之后,哪怕工作很辛苦,摆弄一下刚拼好的积木,或者是再读一遍刚写好的诗,也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有了一些不同的东西。

一个将死之人最想听到的,可能不是你告诉他明天一切就会好,因为他未必等得到明天;而是你告诉他,就算明天不会到来,但他已经做到了哪些事,已经改变过哪些结局。这会让他深深地觉察到自己生命的意义,而不再恐惧于终结。

同样地,很多时候,人之所以陷在抑郁情绪里,除了疼痛感太多,也有可能是愉悦感和成就感太少。

,我们需要的未必是用橡皮擦把一切都擦掉,而是看到更多的色彩。当然,书中也很严谨地提醒我们,以上方法可能更适用于情况比较轻的朋友,对于身处重度抑郁状态、极端缺乏动力的人来说,最好的建议还是尽快就医寻求帮助。

三、正念策略

第三个策略:正念策略。

正念是近年在国内很火的一个概念。它起源于2000多年前发展起来的佛教传统,因此也叫作“正念禅修”。

西方心理学对正念的兴趣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马萨诸塞大学的乔恩·卡巴-金教授设计了正念减压疗法,让患者掌握应对疾病的方法,从而摆脱焦虑、抑郁和痛苦。

在过去几十年里,心理学家开始将正念作为治疗的辅助手段。比如,两项高质量的研究发现,有过3次或以上抑郁复发经历的患者,在接受正念认知疗法后复发率减半。

什么是正念呢?

正念是一种觉知状态:无论此刻发生什么,不进行主观评判,而是完全置身其中。

前面提到的卡巴-金教授将之描述为“以开放、好奇的态度将有意识的觉知和注意力带到当下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将想法仅仅当成是想法,将情绪仅仅当成是情绪,就仿佛有另一个自己在高处俯瞰这一切一样。

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可以理解一点点为什么正念能让人放松,能止痛了,因为它认为,痛苦来自我们对体验的反应,而非体验本身。

在遭遇挫折、愤怒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经常感觉到痛苦的感受占满了我们的整个世界?这些负面情绪固然可怕,但是对它们的恐惧和焦躁,才是让人更加不舒服的。

这时候,更充分地觉察当下的感受,更有助于我们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从而意识到感受只是感受,想法只是想法,情绪也只是情绪。

怎么进行正念练习呢?

练习正念之后,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一样吗?正念就是更充分地活着。

比如,看了一本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里面写到一对年轻的情侣相拥时,男主角看到恋人鼻子两侧的阴影形状在变化,从而意识到夜色即将来临。

这个场景非常打动人,因为我们平时在与人交谈时,对面的人脸上的光影变化的“信息”其实通过视网膜传到了我们的大脑里。

但我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是太阳落山、暮色四合,这是时间的流逝在人脸上的投射。换句话说,我们在“视而不见”。而在刚才那个场景里,男主角之所以能注意到,正是因为爱情让他处于一个充分观察、透彻活着的觉知状态里。

思考是现代人的特长,但有时候,摆脱痛苦和焦虑,需要的反而是停止思考、开始感受。

而正念练习,就是在帮助我们不断地进入,并习惯和掌握这种觉知状态。

给大家介绍书中分享的一种简单的正念练习方式,如果此刻你周围的条件允许,可以边听边跟着一起稍微感受一下:

端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把注意力放在空气进出鼻腔带给你的感觉上。注意,空气进入鼻腔时是微凉的,离开鼻腔时是微暖的。保持自然的呼吸,注意进入鼻腔的凉气和离开鼻腔的暖气。

接着,伴随着每次呼吸,把注意力转移到胸部的感觉上。专注胸部的运动。

现在,继续自然地呼吸,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两种感觉上:进出鼻子的空气,以及伴随每次呼吸而扩张和收缩的胸腔。

如果突然跳出某个想法,认可它的存在,然后把注意力再转到呼吸上。

现在,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这个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正是摒除了各种各样的杂念,心平气和地体验到的世界。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认知策略、行为策略、正念策略背后隐隐然有三种不同的世界观,或者说,它们代表了世界观的三个不同侧面。

认知策略告诉我们,世界不好也不坏,世界是复杂的;行为策略告诉我们,世界是可以被改变的;而正念策略告诉我们,世界就只是世界而已。

如果我们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纷乱的思绪和嘈杂的噪声中度过的,那么,正念练习就是让我们后退一步,观望自己的生活本身。

比如,问你知道苹果的味道是怎样的吗?很多人会说:“我知道啊。”但是,等一等,你虽然吃过苹果,但你有注意过它微涩的口感,果肉表皮的细小颗粒,在你口中融化时分泌的汁液,以及你在吞咽时给予喉咙处的微弱压力吗?当这么说完时,你是不是突然有点想咬一口苹果,感受、验证一下这究竟是怎样的体验?

没错,这就是正念练习中常见的一类。当我们习惯了进入正念状态,你会有一种突然从黑白世界来到彩色世界的感受,体验变丰富了,心情也变平静了。

“正念”的“正”也是“端正”的意思,就是练习用更端正、公平的知觉过程来取代原先不由自主的本能反应。

如果说,要用一句话概括正念的练习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的话,建议你时常停下来,在心中问自己“我正在感受到哪些东西”。

比如,在感觉到自己情绪上头,快要发火的时候,可以试着问一问:“我正在感受到什么?只有愤怒吗?还有别的吗?”让这句话,成为你开启正念状态的咒语。

为什么认知行为疗法会提倡正念练习呢?因为在正念状态下,我们会更容易觉察到自己的想法。

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女生,为了庆祝30岁生日,她和男友计划去山中小屋过周末。但她一到那儿就开始焦虑。晚些时候,在静坐观察内在状态时,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想法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生活中各种事情带来的焦虑,第二层则更为直接和强烈——“这地方这么漂亮又这么贵,如果我继续焦虑,就会毁了这个假期。”

意识到这一点后,运用认知行为策略来解决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毕竟,即使继续焦虑,也有好处。比如,这创造了一次难得的契机,可以让男朋友聆听自己内心的想法,获得珍贵的深度沟通。

而除了反驳自己对“一定不可以焦虑”的信念,也就是使用认知策略以外,这个女生还可以选择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观察自己的反应,不再试图阻止焦虑,每次注意到焦虑的迹象,就提醒自己“顺其自然”,然后把注意力转回手头的事情上。

通过联合使用认知和正念策略,她不再被焦虑牵着鼻子走。虽然焦虑并没有消失,但她包容的态度却让它每次都只是轻巧地掠过,而非愈演愈烈。她摆脱管和控制焦虑的冲动后,反而削弱了焦虑的影响,更好地享受了周末。

这就是正念的威力。在中文里,“正念”会让人想到“端正信念”;在英文里,mindfulness暗示一个更加丰盈、充分的内心体验;而在佛教词语、巴利文中的sati,在一些学者看来还可以有另一个翻译,就是observing ,观察。

四、总结

总结一下刚才聊到的内容。

在今天这个物理世界尚且总体和平,但精神世界早已流弹横飞的世界里,我们随时可能被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击中。

所以今天,《胡思乱想消除指南》这本书里,我们不光提到了当代人常遇见的抑郁、焦虑、愤怒、挫折感这些负面情绪,及其背后一些常见的错误思维方式,我们还了解了书里提到的认知策略、行为策略和正念策略这三大应对策略,让它们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

其中,认知策略引导我们发现,自己内心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潜在的错误认知,通过调整它们,我们能更客观、全面地看待遇到的事情;行为策略鼓励我们通过多行动获得更多的反馈,从而让那些错误的信念不攻自破;而正念策略,则教会我们通过练习,进入观察者的平静状态。

举个简略的例子。比如,有一天我们因为失恋而痛苦不堪,认知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觉察到“这其实不是我的错”;行动策略能让我们走出房门,遇见更多的真实反馈;正念策略能让我们意识到分手是分手,但也就只是分手。

《胡思乱想消除指南》这本书,看似是一本工具书,却包含了许多深入浅出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平易近人得仿佛从我们每天的日常里挑出来的生活案例。

很多人懂得如何面对危机,但日常琐事反而让他们身心俱疲。其实,生活的意义是我们赋予的,痛苦也是。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拥有了不再痛苦的力量。

有一个笑话说,连食人族首领都不愿意吃现代人,因为现代人心里都太苦了。希望,听完这本书,能让你的生活多一点草莓味。

随笔/恒之馨(图文整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294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93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7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95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18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0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53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9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5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7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11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88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18评论 3 31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9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3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61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95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