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用户红利期接近尾声,产业互联网的论调流行起来。
似乎有种现象,2C业务增长稍稍慢一点了,产业界总会转头看向2B市场,把这里当作狂风暴雨中的避风港,保持利润增长的救赎之路。春节回家跟同学聊天,知名相机品牌在大市场萎缩的环境下,高层也逼着他们做2B业务。其实从业绩收入的绝对数字看有点讽刺,毕竟2C的钱那么好赚,大佬们都开始惦记起2B的慢钱了。
2018年上半年财报的利润数字上,腾讯525亿元(绝大部分来自游戏和广告),科大讯飞1.31亿元,视源股份3.8亿(希沃母公司)。如果腾讯要靠教育产业互联网增长10%的利润,科大讯飞与希沃合起来都不够,而这两者分别是教育信息化软件和硬件的头部玩家,都是趁着政策红利艰苦奋斗打下的江山。
三通两平台建设已接近尾声,所有学校都普及了网络、安防、一体机/电子白板,硬件增长方面的政策红利已经放缓了。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等政策中,国家主要提倡智慧校园建设,更多是在软件方面的完善需求,也是互联网企业更有希望突破的切入点。可是,2B业务谈何容易。
节前走访的一个合作方,对方感慨说做了这么久,已经看透了学校这种客户了:忠诚低,而且没钱。这讲的是软件方面,虽然普通学校连OA应用都不算普及,教务、教学、行政领域的应用均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受制于决策链长、采购形式复杂、决策者和使用者分离,很难像互联网行业一样服务好用户就能占据市场份额,缺了传统渠道玩不转,低价模式或免费模式都很难走通。
从学校管理层角度,至少眼下最急的事情不是怎么用好信息化,而是迎接各种检查。既有达标校评价,也有省市区县的各类专项检查。本地有个校长对我说,迎检占据了他80%的工作量,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反而被耽误了。某种程度上,信息化的引入也成了检查规范里的条目清单,而不是自发的业务需求。
从教师角度,工作负荷又太大。本身教学压力已经不小,还要搞教研或各种开会,常常还要兼任班主任或行政职务,为了评职称要写论文、参加比赛。工作已经饱负荷的情况下,信息化工具应用必须极端优化,极致地提高效率,而不是反过来由于上级行政命令,不得不去官方平台上点击报到,成了“为点击率服务的人”。这直接影响了大部分省、市、县级平台的活跃率,造成热装冷用的现象。
就算有公司想满足教师用户的需求,拿出互联网的产品精神来精心打磨单一功能,却往往无法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都是为了工作,教师个体本身很难有付费意识,而放到学校采购的环境中,单点极致的功能无法满足采购所需要的大而全面的体系要求以及渠道成本。不巧,时值风投寒冬加上学生APP管理政策收紧(参见《被50条教育政策支配的2018》),造成双重利空环境。为了眼前的苟且,还是得把产品功能点膨胀起来,铺设好渠道,打好采购仗,公司基因往往转向了项目型操作,恨不得验收完没有客服电话打进来。可哪个项目型的公司不想做一款细水长流的标准化产品啊。
读一读现在各省下发的“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文件,基本都写得又大又全,从基础网络到硬件到软件到大数据中心,市面上不可能有一家公司能够站出来全部承包的。甚至细分到软件领域,本来也是各有所长,毕竟发展时间都不长,体量略大的公司收购了许多系列产品,很多内部账号都未能打通。由于招标模式的存在,公司之间默认不会主动开放自己的业务数据,所以彼此之间往往是有你没我,否则后续业务利润哪里来。
再细细读下去,会发现这类政策文件都会提到“统一账号”和“统一数据库”之类的字眼,表面看已经意识到数据融合的必要性了,可实际上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数据格式、元数据细节,因此任何一个新厂家的接入,都要面对旧系统厂家的重重阻碍,工作量之大还不如重头再来搞一套,反正业务系统我也有,没必要费那么大资源去接入,以后还可能受制于旧系统的稳定性和升级维护。
互联网时代,大家的用户体验胃口都提高了,可翻开手机看看,谁的手机上所有应用均是由同一家公司开发的呢?难怪学校信息化一直处于碎片化状态了。
其实国家现在已经有学籍信息和教师信息平台,也有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做个扩展,制定一套涉及智慧校园方方面面的交换数据格式集,就像全国联网的公交一卡通系统一样,要求所有智慧校园建设参与方都支持此格式,实现所有新建系统/功能的互操作。
这样一来,智慧校园的每个模块都是U盘一样可拆卸组合的,不需要一口气引进一整套大而全的系统——这对于资金要求太高,也容易因为资金限额,平均到每个模块上都没有太多利润,事实上变成低价低质的形态。单一模块的逐渐引入,也有助于校内培训的渐进式开展,慢慢生根发芽。政策上,也应该以真实活跃度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水平,不该下发行政命令去要求一线教师执行多余的动作、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若有此基础,专业厂家能发展出健康的商业模式,专精单一功能点的产品也能有自己生存的土壤。不管是好的微课、资源这类教学教研的,还是OA、家校互通、成绩管理、资产管理这类行政管理的,只要最终用户用实际行动支持,都能无缝结合到学校的整体应用中,同时分得属于自己的一小块预算。厂家用产品质量去参与竞争淘汰并赢得利润,不用再去走强客情大系统高单价招标的传统套路。
这样描述下来,倒有点像苹果手机里的“应用商店”了,或许是智慧校园生态未来的美好愿景吧。
可惜,这只是个人的设想,离现实还远得很。
眼下的行情,聚焦打造单一精品功能实际上是违背现行商业规则的,注定是个烧钱的项目。除非有雄厚的投资,否则大部分企业还是必须坚守原有的主业(包括各种一揽子买卖式的交易),保证自身造血能力。在主业能撑得起公司时,及早开始探索互联网化的路子,组建一只小规模的特种部队,尽快低成本试错去打磨服务教学的精品,考核真实活跃率而不是短期变现。
即便如此,生态基础没打好之前,注定大部分公司会成为先驱。活下来的公司也没有2C业务那样的收入前景,所以教育行业的产业互联网,注定是一条漫漫修远之路,赚的是小钱慢钱,还要面对未知上下求索,所以请互联网大佬们不要来抢生意,哈哈。
注:想抢生意的大佬们,建议额外看两篇牛人的避坑经验谈
1、caoz《谈谈To B业务的难点》:2C转2B客户、价值、执行三方面都存在错位,都是大坑,救赎之道在于积木式的弱耦合结构。
2、孙志岗《互联网公司做企业级软件的优劣势分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才是产品的上帝,擅长砍需求,但这在2B市场玩不转。企业级软件市场一直是销售主导的,产品经理必须在功能和易用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