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领兵向东进发,这时候的齐王是田广,田荣与项羽作战失败后,被齐国人杀死,但是真正掌握实权的是田横。
刘邦一面派韩信进攻齐国,另一面派说客郦食其去说服齐王投降。郦食其别称“高阳酒徒”,投奔刘邦时,已入暮年。上次没能说服魏王豹,这次如同《英雄本色》中“小马哥”的经典台词,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在外部环境上,今时不同往日,韩信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用奇谋,行险招,先后平定魏赵燕,汉军虽然在与楚军的正面战场上屡屡受挫,但是已经蒸蒸日上,而楚军颓势尽显。田广和田横很快就点头应允,臣服刘邦,田家也只想保住自己的利益,至于天下是姓刘还是姓项,或者“赵钱孙李……”他们无所谓。
此时韩信还没渡过平原津,听说了这个消息就打算停止进军。此时范阳说客蒯通规劝韩信说:“将军是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只不过暗中派遣一个密使游说齐国投降,难道有诏令停止将军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呢?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读书人,坐着车子,鼓动三寸之舌,就收服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将军率领数万大军,一年多的时间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邑。为将多年,反不如一个读书小子的功劳吗?”于是韩信认为他说得对,听从他的计策,就率军渡过黄河。
其实蒯通的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魏王豹不投降而齐王田广投降,不是因为郦食其厉害,而是因为韩信的大军在外部威胁,如果没有武力支撑,谁又会轻易投降,如果铁血宰相俾斯麦所说的“大炮是用来丈量国土面积的”。没有这种威慑力,仅凭一席话,这种想法太天真。一个君王,如果连孰重孰轻都分不清,那么他也就下去了。往往现实中,会有很多会说的比会干的发展的更好,是领导无知吗?其实不尽然,会说的永远威胁不到领导的地位,而能干的则有可能取而代之,领导这样做,无非是想打压一下你,保全自己。而刘邦当然对韩信有所提防,从刘邦直入韩信大营,多下兵权就可以看得出,刘邦很是小心。
韩信继续进攻,本来可能的一场恶战,被郦食其一份劝说,导致了齐国不设防,很快就打到国都临淄。郦食其也不可能有任何赏赐了,因为他已经让人给煮了。田广、田横认为郦食其是故意的,直接烹了他而后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国求救。
齐王田广和司马龙且两支部队合兵一起与韩信作战,有人规劝龙且,避韩信锋芒,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让齐王派他亲信大臣,去安抚已经沦陷的城邑,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们的国王还在,楚军又来援救,一定会反叛汉军。但是龙且自视甚高,认为不战而使韩信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如今战胜他,齐国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给我,为什么不打?”
于是决定开战,与韩信隔着潍水摆开阵势。韩信下令连夜赶做一万多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河去,攻击龙且,假装战败,往回跑。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本来我就知道韩信胆小害怕。”于是就渡过潍水追赶韩信。韩信下令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河水汹涌而来,龙且的军队一多半还没渡过河去,韩信立即回师猛烈反击,杀死了龙且。龙且在潍水东岸尚未渡河的部队,见势四散逃跑,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追赶败兵直到城阳,把楚军士兵全部俘虏了。
汉四年(前203),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正当这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