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夏天认真研读了《非暴力沟通》之后,感到自己发生了一些质的改变。虽然表面看起来,在与人互动的表象没有大的改变,然而自己内在就是觉得不一样了。
每次与人交往的情境下,尤其是双方情绪比较明显的时候,我时常回归内在问自己:你怎么了?当下你有怎样的情绪?你有怎样的需求?可以用怎样的语言或方式在当下来向交流的对方表达你自己?怎样表达,既能忠实于自己又能不伤害对方?怎样拿捏这个度?
渐渐的发现,这个度不一定每次能拿捏好。然而,就是不一样了。哪里不一样呢?
最近,偶然的看到《当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托的讲座视频。看到有学员提问,在愤怒的时候如何保持觉察?埃克哈托回答的意思大致如下:也许你愤怒的时候失控了,被小我拉走了。可是随后不多久,你意识到你刚才失控了,于是你把自己拉回来。这本身就说明,你还是有意识的、有觉察的,否则你怎么知道刚才你失控了?
于是,突然懂得了。我自己哪里不一样了。
那就是虽然我仍旧和过去一样有情绪的起伏,有应激的状态。不同的是,我一直保持回归内在。那就是,自己的内在一直有另一个更大的意识,在看着自己情绪起伏,看着自己应激,看着自己表现得没有那么完美。然后,自己在这个意识下,学着把握一个度。让自己舒适又不伤害他人的度。
于是,愤怒成为有意识的愤怒;高谈阔论成为有意识的高谈阔论;紧张成为有意识的紧张;难过成为有意识的难过。慢慢的,感到自己能够掌控自己,能够收放自如,能够决定什么时候,自己要撒泼一下,什么时候自己要适可而止。
于是,觉察不是,要自己成为完美的人,成为神。而是,可以真的做自己的主人。
其实,很简单,当我们在外在的监管体系下,就不容易犯大错,因为有人监督。但是,外人的监督可能有评判,可能不是站在维护我们利益的角度,容易让人产生叛逆。
但是,自我的意识,仿佛一份内在的监督。这份监督,却没有评判,只是一种临在,一种看见和了解。这份临在不会干扰我们的行动,只是包容的看着而已,仿佛一种神性的陪伴,一种理想的大爱。
于是,小我好像就变成一个爱撒泼耍赖的小孩子,却又好像孙悟空始终也翻不出意识之爱的五指山。于是,我感觉自己变得安全与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