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超出经验范围而专门探讨思辨对象的特点,汉译为“形而上学”(《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之意义的学问。那么关于宇宙的基本法则、关于心灵或自我的本性、关于精神事物与物质事物之关系等等“形而上的”知识之学问,就是狭义的”形而上学“。
本体论属于形而上学的一部分,是最核心和最基础的部分。本体论解决的是诸存在者“何以存在”的问题,那么,本体论之外的形而上学则要解决诸存在者总体“怎样存在”的问题。显然,探讨“何以存在”之问题是探讨“怎样存在”之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本体论决定了一切其他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方式和方法。
人可以说天生就是形而上学的怪物,人只要不是单纯地存活着,不仅仅是一个能趋利避害的动物,而是注意到自己并把自己的生活作为对象,即创造着文明,那么,他就不得不向自己提出属于形而上学范围的问题。只要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便完全可能提出如下一串问题,我是什么?我为什么和别人不同?我从哪里来,向何处去?世界是什么?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怎么会有如我周围这样的东西存在?……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可能在经验中求得,而且经验本身也不会向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经验只展现具体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而知道这些联系,对于人的生活的方便舒适或趋利避害有好处。但是,当我们对经验的总体面貌有所觉察、有所感悟,或者当我们在生活目标方面需要得到可靠的指导时,或者我们在经历生活给我们的磨难、感受心灵的痛苦时,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不期而然地来到我们心中,使我们渴望在这方面也能通过理性之运用而形成可靠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了对于一门叫做”形而上学“的学问的要求。
形而上学领域里面,我们期望的不是知识。它给人的报酬是信念和智慧。
形而上学对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的形而上学信念本身提出质疑,提出相反信念的可能性问题,在其中进行有意义的思辨。这实际上是理性在拷问自身,其目标是超出感性经验的狭隘范围而让理性去通达智慧。让理性通达智慧,是理性自身不可遏止的要求。
在人类思想和知识的历史上,一切科学都是形而上学的胚胎里成熟起来而后从哲学中分化出去的。有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往往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形而上学思考的进展。
经验是必须在先的,即在时间上先于形而上学的思考,而后才会去趋向理性之经验的运用所不能解答的问题,亦即有形而上学跟随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