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追问“存在问题”,即追问那有待解释的世界之“何以可能”。存在问题,即是本体论问题。
人的心智要凭自身的理解力来说明一切存在物的终极根据。
本根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问。
中国人将论道与论认识、论道德、论历史紧密结合,由此才得以把论道落实于生命实践。
本体论的根本旨趣是要说明存在者的基本规定。
世界本原学说
世界本原学说探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揭示诸存在才之最基本的共同规定。
事物之间的彼此转化暗示了某种把它联系起来的统一性,如何寻得一种方法来超越感性,以揭示诸存在者的最基本的共同规定。
事物的性质不是感觉知觉所能达到的,它必须通过思想,只有在思维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性。
存在者不是直接的感性事物,驾驭一切的东西在语言中。
感性事物之为存在者,根据在于它是被客观思维所思及者。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存在者即是被思维者。思维的对象,表面看来是感性事物,其实却是客观思维。感性事物之所以能够被思,是因为它被客观思维所规定,即它成了能存在者。
客观思维世界决定感性世界,这是本体论起步时达到的境界。
思维规定与感性脱离,成为自在自为的世界。关于这一世界的来历追问冲突,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感性世界的自有性,思维规定的出发地,正是感性存在之世界,即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维的真理性)在于思维反映存在。
客观思维的“客观性”,不是感性存在的客观实在性,而是逻辑上的普遍有效性。这普遍有效性来自人类思维的自身的规律。这是一般唯物主义所共同遵奉的基本原则。
以此原则上,唯物主义用“物质”来表达感性实在的“客观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亦可表达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精神的范畴与思维有所不同,不仅包含逻辑的“思”,而且包含人的存在的一切主观的方面,感性、理性、情感、意志等等。物质范畴也与存在不同,物质专指感性实在,而把作为客观思维之纯粹活动的存在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