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作文课,学习仿写。
作文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不好到能够写好,都要经过由仿写到创作的过程。
平时的试卷中,也常常有仿写题型,通过仿写练习,仿写句子;课堂教学中,遇到典型的居室,也常常安排相应的仿写实践活动,最典型的当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单……”之句吧。篇章形式的仿写,在学了《邓稼先》后,学习“小标题”式结构;学了《阿长与<山海经>》后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后学习简单的诗歌题材。总之,尽量在课堂上多进行写作训练,以提高写作能力。
本册书的第一单元安排的写作训练就是“学习仿写”。在第一单元四篇课文的设计教学中,第三课虽然处理成了诵读性文本,但也由一半的时间学习文章的排比反复修辞,而第一课,干脆就处理成了写作型文本。但是,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操作之间,毕竟还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真要让我的这些孩子们去按照课文的形式写一篇像样的文章,恐怕还是难以达到。
本准备用群里现成的课件来讲课,在自己备课的过程中,发现《课时练》的“写作”部分完全结合语文教材的写作实践来安排的,并且,既提供了思维导图,还提供了范文赏析。前两个分别是场面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片段,后一个则是采用了“欲扬先抑”手法及语言形式的完整文章,而且,每则范文编者还提供了旁批和总评。于是,课件便不再用。
课堂上,先让学生回忆结合课文曾经进行过哪些仿写训练,之后,即开始依次欣赏范文。
第二个片段的心理描写,很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他们多有过类似的体验。我说: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的这些真实想法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心理描写,试试看,我相信你们能写好。
第三篇是完整的文章,要求他们每读一段或两段后停止,让他们分析从文字中读到了学过的那篇课文的影子,再接合旁批,让他们学习范文为何如此安排情节或结构。比如倒数第三段写到“我盘算这怎样恳求黄奶奶”进宿舍收被子,倒数第二段黄奶奶把被子已经收好的情节。我问:如果把这部分情节改为黄奶奶拾金不昧或悉心照料生病的同学可以吗?很多同学说可以,有部分则怯怯地说不可以。于是,提醒他们关注上文,找出上下文相照应之处。他们恍然大悟,原来,即便其它事件也能表现黄奶奶的善良慈爱,但是,和上文就不照应了,显得思路不清晰,太乱,只有这样,文章才严谨。
鲁迅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必须要知道“不应该那没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
虽然以前的教学中也偶有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但学生彼时彼地不涉及到写作,这次关于如何构思的训练,印象应该比往日要深刻吧。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仿写练习。可以写片段,也可以写完整的文字,但一定要用到以前学过的文章的语言,写法或者结构之类的。
布置任务后,他们或立马动手写起,或低头构思起来。大部分同学能很快进入写作状态,比年前进步多了,很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