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幸福”两个字,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是有所不同的。有的人认为“平平淡淡,细水长流”就是幸福,有人认为“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才是幸福;小孩认为得到新玩具是幸福,成年人会觉得财务自由才是幸福。
甚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幸福都是短暂的。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幸福”是个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去定义的东西。
幸福是可以被衡量的,每个人的幸福都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就看你的方法是不是正确。
幸福的误区
幸福存在什么误区?
最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傻人有傻福”。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那些傻傻的、笨笨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那些思想深刻、比较聪明的人,因为看问题看得太过透彻,所以多半容易抑郁。
幸福感多的人不仅不傻,而且比没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重要决策。
因为,有幸福感的人通常看问题更加积极,而没有幸福感的人通常对事情抱有消极怀疑的态度。对待同样一件事情,哪怕它是负面的,有幸福感的人会立刻转换跑道,往好的一方面想。
和金庸齐名的香港作家、美食家——蔡澜老先生,就是一个洒脱生活,幸福感很高的人。
有一次,蔡澜乘坐夜班飞机,突然遭遇强气流,颠簸不停。蔡澜旁边坐着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死死抓住座椅扶手,吓得浑身发抖。而蔡澜呢,端着酒杯,一口一口品着红酒。
年轻人问蔡澜:你怎么一点都不害怕,难道你以前死过吗?
蔡澜回答道:我不怕,不是因为我死过,而是因为我活过。
幸福感高的人会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些负面的事情。
是不是积极情绪多的人就更幸福,消极情绪多的人就注定活得不幸福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都同时存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没有消极情绪。
那我们能改变这两种情绪的多少吗?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不是体温,是写在我们的基因里。
幸福的第二个误区
幸福并不是积极情绪的专利,有很多人,积极情绪不多,也一样能收获幸福。
有一个成功而不幸福的小伙子,叫雷恩。他是一位钻石王老五,事业有成,为人宽厚,基本上没有差评。像这样的人生赢家,他却很少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温不火,甚至还有点冷冰冰。
有人就建议雷恩去看心理医生。实际上,我们常常说的喜怒不形于色,就是这种人。
于是雷恩就去找到了马丁·塞利格曼,赛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雷恩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呢?他提了个建议,让他搬到欧洲去住,因为欧洲人比较内向,这对雷恩融入环境有很大的好处。
后来,雷恩跟一位欧洲女孩结了婚,生活非常幸福美满。
他们的情绪很少有高涨的时候,总是云淡风轻,但一样也生活得不错。
即便你没有很高的积极情绪,也完全可以得到幸福。
幸福的第三个误区就更常见了,那就是认为幸福是和金钱、权力划等号的。
在《圣经·旧约》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国王,他积蓄了大量的金钱,建造了大房子、漂亮的花园,每天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
看上去他想要追求的都实现了,但他感到幸福了吗?并没有。
如果你是普通工薪阶层的一员,假设你一年有10万块的收入。突然一夜之间你中了大奖,买了新房子,买了新车,辞掉了工作。现在的你,生活比起以前可谓有着天壤之别,你觉得太幸福了。
答案是,你的幸福感和中大奖之前差不了太多。
当然,不是每个中大奖的人都会选择自杀,但一夜暴富或者收入激增并不会必然给人们带来幸福感。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收入达到较高的中产水平,更多的物质就不等于更大的满足,物质丰富带来的幸福感会逐渐降低。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和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有关,我们的大脑对幸福的感知有一个原则,叫“适应原则”。
当新的刺激出现之后,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的反应,但是一段时间之后,神经细胞就会逐渐“习惯”,对刺激的反应会趋于缓和。
所以那些中大奖的人们在几个月之后,幸福感就会恢复到原先的水平,并不会一直感到幸福。
理解了“适应原则”,为什么当我们刚换了大房子,刚买了新衣服的时候,会感到特别幸福,但是一旦习惯了之后,就会觉得生活还是很无聊。
幸福和金钱并不完全划等号。
幸福有方法可寻
“幸福公式”,让你的幸福可测量。
有人一定会问,幸福需要公式吗?现在不是流行“小确幸”吗?小而确定的东西,就是幸福啊,比如一块巧克力、一束鲜花、一部喜剧片、一件新裙子。
你不可能因为一件新衣服而获得持续性的幸福。
美国心理协会主席马丁·赛利格曼在他的著作《真实的幸福》这本书中提出来的。
塞利格曼提出的“幸福公式”是:H=S+C+V。幸福的持久度=幸福的范围+生活环境+可控的变量,缺一不可。
首先,S是幸福的范围。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天生就有一个幸福的范围,而且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
正因为“幸福的范围”是恒定不变的,对我们来说,也有一定好处。假如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情绪降到了谷底,在一段时间后,幸福感也能自动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即使是那些在车祸中严重受伤的人,比如很不幸导致半身不遂,也能很快适应自己身体的新状况。在发生意外的八个礼拜之后,这些人的积极情绪就开始超越消极情绪了。
所以,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范围,这个范围是天生的,不可更改的。
C是指你的生活环境。
关于环境这个因素,好的一面是,它的确可以有效地直接地提升你的幸福感。想要改善生活环境,是一件非常昂贵、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事情。半山别墅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也不是每个女孩在分手之后,都有时间和精力飞到热带去游泳。
那生活环境是不是我们无法左右的呢?
比如:可以找到一个和你心灵契合的亲密伴侣,尽量选择一份满意度较高的工作,丰富日常社交生活,等等。
由此可见,“幸福的范围”和“生活环境”这两项,一个是先天的,一个是很难改变的。
如果硬去纠结这两个不可控的东西,在幸福的三个组成部分里,我们能改变的是V,V代表的是“自己能控制的变量”。
“可控制的变量”实际上包含三条法则。
第一条法则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最简单的鸡汤,往往需要你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实现。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地看待过去,说放下就放下。
一直沉溺在过去伤痛中的人,不在少数。除了“前任”常常会被拉出来背锅,“原生家庭”也是一个背锅的侠客。
人生早期的事件对成年人的生活并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是由于人们过于频繁地去回忆那些不愉快的经历,从而影响到了现有的生活。
第二条法则,叫做“未来不全像你想象的那样”。
对未来表现出的积极情绪应该包括:信心、信任、希望和乐观。人们可以培养乐观和希望。乐观和希望可以帮助你对抗沮丧,在面对有挑战性的工作时表现良好,还能使你健康。
怎么才能检测出自己到底是悲观还是乐观呢?
悲观的人会说这些话,“你永远只想着玩”,“他总是这么自私”,“你根本不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
还是这几个句子,我换成乐观者的口气来改写一下,“在我做牛做马工作的时候,你却想着玩儿”,“他上次没给我留座位,有点过分了”,“你有时候也要站在我的角度上想想啊”。
悲观者认为坏事是永久性的,乐观者认为坏事是暂时的偶发事件。这两种人对好事的态度也是反过来的。悲观者认为好事是暂时的,乐观者会认为好事是永久性的。
比如,在一次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悲观者会想,我不过就是侥幸赢了而已。而乐观者会想,天哪!我太棒了!我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
悲观者还会把一件特殊的事情普遍化。
比如,一对恩爱多年的明星夫妻离婚了,悲观者就会说,“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跟朋友闹了矛盾之后,悲观者会倾向于认为,“成年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
第三条法则,叫做“抓住现在的幸福”。
包含了愉悦和满意。“愉悦”来自你的感官享受,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或是做了好事、帮助了其他人、完成了某个目标,等等。
愉悦很容易就能获得,而满意则需要你发挥个人优势,不是那么容易获得。
当你在做愉悦的事情时,你很可能是在消费,而当你在做满意的事情时,在积累、或是创造,这个过程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叫做“心流体验”。
心流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没有情绪、没有意识,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非常投入,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心流体验不一定非常让人愉悦,你想想看,舞蹈演员练功和作家写作,都是比较艰难的过程。但心流体验一定会让人有满足感。
常常能感受到心流体验的人,有着更良好的社会关系,工作和生活也比较成功。
想要抓住现在的幸福,“愉悦”和“满意”这两点都很重要。
怎样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并提升你的使命感?
工作中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你是否对这份工作抱有使命感。
历史学家约翰·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话,“你可以说我这一生每一分钟都在工作,你也可以说我这一生一天都没有工作过。我常常说,感谢上帝,今天是星期五,因为对我来说,星期五表示可以连续工作两天,不被打断。”
工作是体验心流的最好的场所之一,但你只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并且非常专注,才能体验到心流带来的幸福。
一个非常简单可行的方法,叫做MPS 法。
M是英文meaning,代表意义;P是英文pleasure,代表快乐;S是英文 strengths,代表优势。
可以依次写下所有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所有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以及自己的优势。把这三部分套在一起,找出重合的部分,也就是既有意义,又有快乐感,又能发挥优势的工作。这就是最适合你,最能令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幸福感?
我也分享给你一个非常简单易行的方法,叫做“5件好事法”。
什么是“5件好事法”?每天记录5件值得感恩又感到快乐的事情。
每天列举的事情可能会有重复,这没关系,重点是在重复的同时,让你的情感体验保持新鲜。
不论我们是单身还是已经结婚成家,不论事业是否很成功,不论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这些外在条件都不妨碍你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只是,想要获得长久的幸福,需要你调整心态,用心发现生活的美。你也可以拥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