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冬,江苏溧阳,一老农在水塘挖藕。突然,他感觉眼睛好像被什么刺了一下,定睛一看,却是一粒“金色瓜子”安然躺在黝黑的泥块之上。趁四下无人,老农咧着嘴偷偷将其纳入囊中……
到家后,老农赶紧掏出那粒金瓜子仔细欣赏了起来。明媚的阳光下,夹杂着些许泥渍的金瓜子时不时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老农咧着嘴憨笑着,觉得自己这是交了好运,可是下一秒,他的笑容却慢慢变得僵硬起来……
他先是舀来了一大盆凉水,将瓜子放在里面仔细清洗了一番,随后将其递到嘴边,用牙咬了一下,看着微凹的牙印,他还是不放心,又使劲儿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直到感觉有刺痛感,他脸上憨厚的笑容再次浮现。
在那个年代,流行将金子打成首饰,无论是佩戴还是当传家宝都是不二之选。可老农比较现实,他知道首饰又不能当饭吃,将它卖成钱不香吗?他决定将金瓜子卖个好价钱。
几经周折后,老农找到了一小贩,经称量,这粒金瓜子足有3钱3分重。一番讨价还价后,老农最终以120元的价格将瓜子卖给了小贩。
在那个年代,120元对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所以,老农对这个价格还是比较满意的。在回家的路上,老农意犹未尽地哼哼道:“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再捡一粒,我可就不止卖这个价了!”
机会就跟曹操一样,说来它还真就来了!
1965年4月的一天,老农还是在原先的藕塘给藕施肥,在这过程中,他再次捡到了一粒金瓜子,只不过这粒的个头明显比5年前捡到的那粒小很多。
可是这个时候管严了,已经没有私人收购金子了,老农很清楚,如果想将金瓜子变现,只能去银行兑了。
到了银行,经工作人员称量发现这粒金瓜子的重量都不足3钱,尽管如此,老农还是憨笑以对,他觉得,再怎么小,金的就是金的,应该也能卖不少。
“6元。”当窗口的工作人员毫无表情地说出这粒金瓜子可以兑换的价值后,一开始,老农是不太愿意接受这个价格的,但是他发现工作人员丝毫没有将金瓜子递还给他的意思,并且还边看老农边在本子上记着什么时,老农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一咬牙还是将其卖掉了。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就有一组考古人员全副武装地来到了老农捡到金瓜子的藕塘边。一番勘探后,带队的两个专家变得异常兴奋起来,因为,经过他们一下午的勘挖工作,共有13粒金瓜子被发现!
在放大镜下,专家们发现,这些金瓜子虽然个头有所差异,但是它们的背面均刻有一些古老的文字和花纹。在进一步研究后,专家们大吃一惊,因为这些“瓜子”很可能跟春秋的一个传说有关!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枉信佞臣费无极谗言,怀疑太子建与太子太傅伍奢勾结意欲提前夺位,遂先发制人,将太子建与伍奢残忍杀害。当时,伍奢的儿子伍子胥担心父亲的事情会牵连到自己,因此,他准备逃往吴国避难。
在逃亡的路上,伍子胥不禁又想起了父亲的枉死,情绪忧愤加上舟车劳顿,致使伍子胥饥肠辘辘。恰巧此时,他经过濑水边,一位年轻姑娘正蹲在河边浣衣。
伍子胥匆忙上前,当然,他并不是看上了人家姑娘,而是看上了姑娘脚旁的一盘面糊,他实在是太饿了!
姑娘仿佛洞穿了伍子胥的心思,毫不犹豫地将面糊递给了他。伍子胥倒也不客气,捧起面糊,三两口就吃完了,抹抹嘴又拿装面糊的盘子在河里舀了一大盘水喝下,饥饿感这才消减了许多。
伍子胥赶紧向姑娘作揖道谢,并对她说,日后一定会回来报这一食之恩。临走时,伍子胥慎重地嘱咐姑娘:“我走后,倘若有人向你问起我的行踪,请千万不要告诉他我来过,否则我难逃一死!”
姑娘见伍子胥言辞恳切,又深知这事关乎这位少年的生死,于是一咬牙抱起河边的一块大石头,自投濑水而亡……
伍子胥见此,捶胸顿足地对着姑娘投河的方向泣拜道:“姑娘的一饭之恩我尚未报答,现在又用这种方式护我周全,大义也!你的恩德,我永世难忘,他日定当以千金报德!”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助吴国灭楚国,终报大仇,并在吴国拜相。此时的伍子胥立即想起了当年溧阳濑水边那位为自己投河而死的浣衣女。于是,他当即奔赴溧阳祭拜浣衣女,一边祭拜一边将事先准备好的三斗三升金瓜子撒在了浣衣女之前投河的地方。
这就是伍子胥“千金报德”的故事,据说,“千金小姐”一词也由此而来!
这或许就是溧阳金瓜子的由来,值得一提的是,老农并不是溧阳当地捡到金瓜子的第一人。据《溧阳县志》记载,早在1925年的时候,隔壁村就有一妇女在刚下过暴雨的河岸边捡到了一粒金瓜子……
金瓜子,也叫瓜子金,它是古代的一种碎金,多是帝王的赏赐用品。瓜子金的得名并不是因为它本身的形状像瓜子才叫瓜子金,只因它的个头接近瓜子,有的瓜子金更像黄豆,有的甚至是小方块。
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一粒小小的瓜子金,一段感人的旧人旧事,告诉我们:知恩图报、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犹如瓜子金上闪烁着的光芒一样,煜煜永辉。
如果你是老农,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