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谱各立一支的思考
(2010-07-15 09:00:35)[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凭良心说,我顶不喜欢夏天了,也不喜欢广州、海南、印尼、新加坡那样的地方,热得你无处藏身,虽然有空调,也不敢乱开,开大了,腰酸背痛的难受,开小了,还是热。你不动,也出汗,我宁可天冷点。
这些天大概是热着了,热感冒,涕泗交流。开始是有些轻微的头痛,当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说不出来的不舒服,还以为是奶奶的祖传头痛不定期的发作呢。这两天算是知道了:就是感冒,说冷不冷、说热也不发热,既怕冷,又怕热,热了汗水四滴,冷了又想哆嗦。咳嗽,打喷嚏、流鼻水,还来起来了,好不了了呢。哎,不说了。说说我对家谱各立一支的看法吧。
宁波崇本堂张氏,是我们的堂号,幸好有6世太公张光瑾的宗谱,我们可以查到祖先的许多记忆和记载(这得感谢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不管过去我怎么褒贬过人家),不然的话,我们很难搞清张家400年历史中前200年的情况。现在就后200年的历史来说,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情况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了。即使曾经知道过,但随着先祖们的一代代的离开,加上我们后人不善加记载、保护、传承(当然,这其中有许多客观的原因,比如战乱和运动和文GE等等),也一同失去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张家的各种记忆、甚至于那些承载张家人的建筑,都在不知不觉、有形无形中失去了,张家祠堂不见了,赫赫有名的张家大厅也在90年代初化为历史的烟尘,郎官巷也被郎官小区代替了,这都是非常痛心的,无可挽回。
现在想想,真是可惜、可惜、太可惜了,这有时代大背景的缘故,我们这么多张家后代人,手中也不知道有没有张家大厅的照片?会在香港?会在海外吗?谁有,请一定发来呀!
前文我说道,我们这一支曾经有个家谱,后来在抗战时期丢了,但根据大姑姑和叔叔们的记忆,那个家谱只有几页,感觉上不是记载全部家族情况意义上的宗谱,不是类似张光瑾太公这样的内容很综合的宗谱。另据张政馀(祖壬)老先生说,当时各家都搞家谱,但记载的都是自己家那一支的情况;子渊说,真正的宗谱应该是在家族的族长那里保存着;当然,家族祠堂里肯定是有的,要不然的话,张政馀(祖壬)老先生小时候,也不会溜进祠堂看到《族谱》、《分书》什么的。
换一个角度说,就是我们的一世太公洪顺,也是从众多的张氏子孙中分出来的一支,这在张光瑾太公编写的宗谱“凡例十则”中有明确的记载:“但阅慈谱分支甚繁,分支之后均不联属,询及缘由,各支自立一谱,不复汇合,余亦效此意,尊迁鄞为始,此志已有二十馀年,今虽年迈,不辞劳瘁,集成鄮西张氏一谱,非敢从简,盖言慎也。”
张光瑾太公编写的宗谱中关于一世祖子嗣的情况,我也有些怀疑,原文如下:“一世祖年69岁,配孙氏、褚氏,生讳俱无考,同葬清迈岁桥之原向丑未兼坤艮,孙氏生一子应科。”
这里,没有说褚氏的情况,褚氏不生育?没有说有无别的孩子的情况,孙氏只生一个孩子?有没有女孩呢,都没有提到,就我第一印象的直觉而言,张光瑾太公可能把其他子嗣的情况有意无意的轻轻带过了,或者有,或者没有,都不确定,不能证实有,好像也不能证实没有。当然我们的张家也时有独子单传的情况。这只是我个人的怀疑。
因为鄞县历史上还有一个张应麟,也是很有名的张姓人,后代也很辉煌,但是他后代的辈份排行好像和我们这一支无关。就我们家传的说法中,二世太公有两位:张应科、张应麟。张政馀(祖壬)老先生在《宁波邦》回忆文章中也说到两个张姓人相互认宗的故事。张应麟会是一世太公的另一个儿子吗?
张应麟、张应科?张应科、张应麟?按照各立一支的惯例,张应麟是另外一支?我得再查查鄞县通志。
分享
0
顶
阅读(73)┊ 评论 (8)┊ 收藏(0) ┊还没有被转载 ┊ 顶▼ ┊打印
已投稿到: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宁波旧影
后一篇:张家骧著《中华货制史》的误传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新!用微软Live Writer离线写博文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新浪网友2010-07-15 13:01:10[回复][删除][举报]
叔叔辛苦了,注意身体!侄女
·
新浪网友2010-07-16 00:48:18[回复][删除][举报]
鄞县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张家,“槎湖张”。据统计,在1487-1646之间的一百六十年里,出了六位进士,十三位举人和贡生。我们崇本堂这支(张洪顺张应科)不知与槎湖一支有没有关联?姓张的太多了。浙江鄞县槎湖张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张子渊、陈康黼纂修,(民国)张琴续订,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种 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附一册。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炎炎夏日,大家都多保重!一象
·
jijq93932010-07-17 15:09:34[删除][举报]
谢谢各位关心,开始好转了。16号那天最难过了。慎思
·
jijq93932010-07-17 15:17:13[删除][举报]
一象:咱们张家好像也称“槎亭张”。我爸爸1949年1月2日的日记中说:“下午去虹口三公公家里,和他商量乡下槎亭祭祀的当办问题,妈来信说吃不消,三公公的意思认为我们本房有人在宁,事实上责无旁贷。”慎思
·
新浪网友2010-07-19 05:52:27[回复][删除][举报]
各位请看“槎湖张氏第六次重修宗谱”(附一册)提要:参见张厚泽修《龚原张氏宗谱》条目。槎湖此次修谱,此为龚原支自有支谱,故未载入。谱成後,经龚原支交涉,又纂成此册,仅载龚原一支系传,附于已成之槎湖谱。版心所谓“文前元正秋房”,即龚原房。槎湖一世祖原,传至第六世,分文、行、忠、信房,文房又分前房、後房,前房又分元、亨、利、贞房,元房分中、正、仁、义房,正房又分天、地、春、夏、秋、冬房。龚原房属秋房。这里的槎湖六世文房,是不是我们崇本堂家谱中的三世?文房下一代,我们的四世是元亨利贞房。我们是贞房的后代。编修槎湖张氏家谱附册的人是元房的后代。可是再往上看,我们的家谱上是“文定,文焕,文英,文彩,文厂”,不像是“文行中信房”.可能编谱时有误,也有可能,元亨利贞,纯属巧合。还得看一下槎湖主谱,才能肯定或排除。一象
·
jijq93932010-07-19 09:18:27[删除][举报]
应该看槎湖张氏家谱的原文内容,元亨利贞不好说是或者不是。慎思
·
新浪网友2010-07-21 02:22:06[回复][删除][举报]
鄞槎湖張氏宗譜(1938年種德堂木活字本)始遷祖:原,字與,號輿夫,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自京師臨安府城(今杭州市)遷居鄞縣槎湖(今古林鎮張家潭村)。本譜始修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世系修錄至第二十五世,排行字爲滋。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二世起:子應尙孝德永守傳其則高厚必滋培遠大嗣榮錫槎水鍾靈秀綿延世澤長箕裘承祖業道崇振宗先敦睦家維慶和親祚克昌。卷首:例言、排行字、世系全圖;卷一~五:系傳;卷六:特志;卷七、八:世傳;卷九:贈言;卷十:藝文;卷十一:族約、祠事;卷十二:第宅;卷十三:塋墓;卷十四:舊譜源流、附龔原支譜。本支名人:張時微;張邦奇根据善元墓志,善元是槎湖张氏后裔, 墓建在槎亭。我们这一支是否从“应”辈开始与他们分开了?他们那支,从“应”到“滋”大约十三辈。我们这支,从“应”到“庆”是十一辈。如果正确,从“应”往上应该是可以连上的。唉,真希望在某个图书馆的某个角落,安静地躺着我们这一支的家谱(光瑾太公以后的)。子渊, 槎亭(善元墓)与古林镇(墓志发现处)应该不远?如果是的话,推测张家骧的墓志应该在龙观附近的什么地方。墓志很沉很重,运不远。一象
·
jijq93932010-07-21 11:25:37[删除][举报]
張時彻;張邦奇,鄞县通志上都有他们的大名,都是大官,兵部尚书张时彻,吏部尚书张邦奇。慎思
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的误传
(2010-07-17 15:21:23)[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大家在网上搜索张家骧的信息时,常常会搜索到张家骧著作,其中有《中华币制史》的说法,有的族人误认为就是我们9世太公张家骧所著。其实不然,是同姓同名所致。
我们查到原著的影印版,发现《中华币制史》出版于民国14年,作者是民国大学教授,序言一中称作者为“张季良君家骧留学东瀛”。胡惟德在序言八中称之为“张君家骧新著”;就内容而言,《中华币制史》涉及的银行有花旗银行、德华银行、朝鲜银行等等。其中,花旗银行1902年才开始拓展中国市场,朝鲜银行1911年才在本国成立,较早的德华银行最早在1889年,在上海设立的办事处(也别说,济南市政府院内的两个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德华银行在济南的旧址,哈哈);就作者参考的书目而言,有《上海金融市场论》,这是民国12年出版的著作。而我们的张家骧太公早在1885年12月17日,就在北京去世了,太公张家骧,字子腾,也不叫张季良,更没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上海金融市场论》那么时髦的书,他也不可能看过。
不过,我们依然很高兴有朋友误会,哈哈。
以下为济南德华银行旧址。
分享
0
顶
阅读(26)┊ 评论 (1)┊ 收藏(0) ┊还没有被转载 ┊ 顶▼ ┊打印
已投稿到: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关于家谱各立一支的思考
后一篇:宁波旧影2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新!用微软Live Writer离线写博文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新浪网友2010-07-17 20:39:42[回复][删除][举报]
同名同姓吧了~~
宁波旧影2
(2010-07-18 15:04:44)[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子渊发来的宁波旧影,继续展示给各位。
分享
0
顶
阅读(23)┊ 评论 (1)┊ 收藏(0) ┊还没有被转载 ┊ 顶▼ ┊打印
已投稿到: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张家骧著《中华货制史》的误传
后一篇:张家馯就是张季良呀,哈哈哈哈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新!用微软Live Writer离线写博文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新浪网友2010-07-19 05:59:07[回复][删除][举报]
太珍贵了,多谢子渊!一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