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不要停止学习和提升自己。当下,我们当地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群文阅读的研讨与实践,与时俱进也好,自我学习也罢,这个潮流必须紧随,不能落伍。
今天继续研读蒋军晶的《让学生学会阅读》。这本书的第一章就介绍“什么是群文阅读?”这正好是我最需要的。
什么是群文阅读?蒋军晶老师的回答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
这个“单位时间”一般指一节课或者两节课,不是一个星期读了三四篇文章。以往我以为是学生在前期已有的阅读基础上将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现在看来认识是有偏差的。
“议题”可以是人文主题,也可以是作者、体裁、写作风格、表达方式、阅读策略等,是非常丰富,非常多元的。我觉得我现在最困惑的就是怎样区分“主题阅读”和“群文阅读”。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北师大版教材,文章组合都是以“人文主题”编排课文的,有的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如二上第三单元编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4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第六单元围绕“伟人”这个主题编排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3篇人物故事,通过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这种单篇文章,往往只呈现一种事实,一种表达、一种情感、一种风格,没法进行多元分析,无法做出比较客观的、全面的评价。
群文阅读的文章组合除了人文主题之外,更注重阅读策略、表达方式方面的议题。比如一组写父母之爱的文章,虽然爱的方式有不同,有的慈祥,有的严厉,我们可以通过“求同”的阅读策略,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还可以再找类似的文章加强或印证自己的认识,做到举一反三。再如,同样写过年,老舍的《北京的春节》热闹、欢乐,而梁实秋的《过年》中是无聊、累,我们可以通过“比异”的阅读策略感受这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与单篇文章相比,我更喜欢以群文的形式引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探究学习、自我发现。
因此,群文阅读不但对学生,对老师的成长也有积极意义。我想,我现在急需充电的是提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品味,将我所学一点一滴地转化到平日的教学中去,放弃过于精致、细腻、字斟句酌的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读书时,逝去的是时光,留下的是高贵的气质和涵养。我自认为目前来看,气质和涵养还有需要提升的空间,专业能力也是一样。所以总觉得专业书籍读起来真的得硬着头皮才能读下去,读的困惑时,畏难时,提不起兴趣时,多想一想这句话激励自己:“用阅读来提升专业,用专业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