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学时,每次开学发新书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刚把书拿到手,我如获至宝似的回到座位,便迫不及待的翻开。我先是闭目深呼吸,从崭新的书里散发出来的淡淡墨香味让我醉了又醉,然后才开始看内容。这个习惯一直跟随我至今。我把课本几乎都要浏览一遍,贪婪的汲取着里边的养分。遇到感兴趣的,读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厌,看着看着,有些内容就不知不觉会背了。但当时看到的只是字面意思,深层次的根本无从体会。即使老师讲解了也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我也会省吃俭用,用节省下的几元钱去买《辽宁青年》看,记得那是我当时最钟爱的课外书。
后来啊,毕业了,离开学校参加工作,阅读的机会明显减少了。人是环境下的产物,我一直都这样认为。我的工作不需要什么文化,接触到的人也大都没什么文化。我恰好也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所以有好长一段时间和书本若即若离,阅读也就无从谈起。几年前,一个偶然,在老家的储藏间里我又找到了二十多年前上学时的课本,尽管当时的墨香味已变成了霉味,心里仍是一阵莫名的激动,仿佛故人久别重逢。于是我又把它们带到了身边,无聊时拿出来翻看。历经世事,再回头品读,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慢慢地,我喜欢上了阅读。孩子们的课本我都会翻看,有时还会和孩子一起背诵。孩子买的课外读物我也会时常翻看,不过我还需要精读,这样才能真正领悟,正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也是我在阅读中需要加强的地方。
近几年,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使阅读更加方便快捷,还省钱,不用再为买书节衣缩食。最重要的是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去随时问度娘,问题都不是问题,一切都迎刃而解。
尤其这两年,阅读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原来百无聊赖的生活逐渐变得有滋有味,各种各样的文章都看,有养生的,情感类的,心理学,育儿经,古诗词,散文,小说(短篇的)……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思想言行在悄然无息地发生着变化。无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还是夫妻感情问题上,我都不断地做着自我反省,换位思考。虽然孩子正值叛逆期,但之前的母子大战再没上演过,孩子似乎比以前更懂事了。连朋友都说,“你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阅读告诉我,无力改变别人,就要设法改变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只要自己变了,周围的一切就都将改变。其实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这话没毛病,我信了。
前段时间,我从网上看了九旬北京101中学教师陈司寇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老人家豁达的情怀,独立的思想,惊人的勇气无一不充满着书香气。人的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谁也躲不过,不能逃避,要正确看待。人从一出生就一步步在走向死亡,自己如此,亲人朋友亦如此,人人如此。想通了,对于各种不幸就会坦然接受,像陈司寇老师那样有勇气面对。这种勇气从哪里来?从书本中来,从阅读中去悟。要想不惧死,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这样才可以超越死亡,不必再为生老病死惶惶不可终日,充分享受生期。这种精神世界非阅读不可得也。
我爱阅读。没有阅读,精神世界就会贫病交加,生活就会不堪重负;没有阅读,更不会有淡然的心境。我爱阅读,现在,将来,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