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照相馆等待的时间,拿到书架上的很多书,在众多书中看到了《100个基本》,这书是之前看过的,在这本的旁边也放着另一本书我一直很想看却没有看过的书,然而我还是拿了100个基本,翻开书,看着熟悉又陌生的文字,好像没有怎么用过这里讲到的东西,又觉得里面还有好多东西是我现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起来。
反观自己,要是放在前年的时候,我肯定要拿那本没有看过又想看的书,前年也就是2017年时候我一年读了100本书,大多数书还写了简单的读书笔记,读了这么多书,大视野上确实有些拓展,但其实很飘,看过的东西基本都忘了,除了让我去记得读书笔记让我养成了去写的习惯外,读了100天书本身对于我来说,好像帮助并不大。
今年我还在处于新工作的新人阶段,有很多知识要学,同时也要实践,很多东西我们学了一点就去用,在用的时候遇到问题又来问,就像我们给客户做保险咨询的时候,每个客户对保险的认知都不一样,问的问题也不一样,问的方式也一样,但保险又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婚姻法、保险法、合同法、金融知识错综复杂),如果要等我们把所有的都学好后再去做,恐怕都要个3-5年,饿都饿死了,那我们遵守的原则是什么呢,我们得比你将要去见的那一个客户先懂,先弄清楚,并且能为客户用客户听得懂的语言讲清楚,能处理这个客户的异议就行了。
从保险工作的学习来思考,看书,也是一样的理,不一定要读得数量多,如果能把一到两本书里认为好的东西拿到生活中去用,并且坚持下来,就能很有效率了,因为现在获取知识太容易了,只要会用搜索,一大堆知识都有了,其实这些也并不需要我们都去记住,而且作为成年人,我们的注意力很有限,更不可能像孩子那样有大块的时间好好去研究某一样东西,所以成年人学习,提升自己,应该多关注效率,少而精,反思阅读,多深入思考,多联想,才能把一些东西变成自己的。
再看这本书《100个基本》里讲到,把自己练成问候高手,具体怎么做呢,每天跟你见到的人打招呼,不管是什么人都招呼;说到如何保持自己的仪容,不是说要注意,而是清楚的说要剪指甲,并让同事互相检查看看会刺手等;很具体,很清楚。
我联想到我之前看过的《原则》这本书里也讲到,原则的设定需要你具备这个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琢磨和积累,也需要你有清晰的目标和价值观,知道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更重要,哪些事情最重要。
《100个基本》,里面说要是时常修正自己的基本,《原则》里面讲到,用原则来简化决策,你需要总结自己的原则,你也可以采用别人的原则,但是最终需要你对其适用性做出自己的评估,并且自己承担责任。两本书要表达的意思核心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用在了不同的国家(日本和美国),不同的行业(书店和投资公司),不同的人(书店店主和企业家),两个作者还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一个说基本,一个说原则。
又联想到最近在看李笑来的《通往财务自由之路》专栏,提到要有概念、且概念要准确、这是正确思考的前提。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几乎可以凝练这两个条件:有没有足够多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概念之间是否有清晰、准确、正确的联系。--所以靠着主动践行、人是可以变聪明的。
要具体、要清楚、要准备、要执行、要固化、要修正,要有耐心去成长,我觉得这三本书里都在强调这些,大道至简,简到我们可能每个人都知道,甚至压根不以为然,因为这些东西很可能就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也在跟你说的,直到有一天,你看到那些身边的厉害的人,那些你阅读到的书里那些成功的人,也是靠这些而有些成就时,他们传播其实也就是这些核心的东西的时候,我们终于相信了,脚踏实地,专注,行动,优化,记录,升级,只有靠我们自己去一点一点的从知道到做到,我们才有可能去跟自己的目标更近一些。
书不用读得很多,好的书多次读,去用在生活中,用在工作,多践行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