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让她上高中的孩子教她鸽子的英语怎么说,她的孩子教了三遍,她不是念错,就是口音太重,总说不好,孩子不耐烦地说不教了。
他的妈妈眼眶里泛满了泪水,说“孩子你很小的时候,字还咬不清,手指着天空叫,天上只有燕子,就燕子两个字,我至少教你20遍,你才会说燕子,现在你才教三遍,就这么不耐烦,太让妈妈伤心了。
我们先不说他们关系的问题,孩子咬子不清练习至少20遍就能说清,比起3遍肯定效果不同。
比起多花时间练习,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多练习就好的,比如很多人喜欢提到的天分,环境优势,人力,气氛。
我仔细的想了想对自己孩子生活技能上的熟练度分成了两种。
第一种是在家里的吃饭,个人生活习惯的有穿衣服、穿鞋子,自主便便、尿尿,洗手,刷牙洗脸,洗澡,孩子的主动性并不好。
我在家疏于管理也无力去教孩子,当时心情很焦躁,遇到关键点都是交给先生处理。
第二种就是孩子在语言和唱歌,交通规则这些就表现得很好。
我在无意的情况下,带着孩子外出散步,一边教孩子说话,一边唱儿歌给他听哄他开心,希望他晚上赏脸好好睡觉,我也好好休息。
这种情况下发现孩子学讲话特别快,而每天这一两个小时的散步时间成了我培养孩子技能时间。
这种情景下又无法教孩子生活上的技能。
就出现了相当矛盾的画面,孩子无法掌握生活上的技能,而生活上的技能是更重要的,知识技能其次的,情况有些尴尬了。
好的一面,孩子外出时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好,所以我一拖二外出很惬意,朋友们很羡慕我,也觉得俩孩子好乖好听话。
问题在于孩子自身的生活技能,这急也急不了,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多练习,怕逼急了,两岁半的妹妹又会来一句,“我最讨厌上厕所了”。
每次进步一点点就给一些正面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