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是通过“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传说第一次知晓长城为何物的。也第一次听说秦始皇统一六国,行酷政的说法。
长大后方知孟姜女在历史上未必有其人,而长城也是哭不倒的。不过秦始皇行酷政也是真的。修长城就是天下苦秦久矣的证明之一吧。
第一次见到长城真容是在6岁那年。当时伯父伯母住在北京。父亲带我去伯父伯母家里拜访,因此有机会去了趟北京的八达岭长城。
这八达岭长城和秦时长城没什么关系,而是明代长城的一个隘口。眺望八达岭长城,台楼箭堡勾连,地势险要。每阶青石台阶即使历经数百年依然显得平整宽敞,可供多人并行来往。想来这也和军事用途有关吧。
八达岭长城恢宏雄壮,气势颇不一般的。只是当时年幼未曾领略其中意味。
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估计我本身也不是什么好汉,再者当时也才6岁。爬这长城是百般不乐意的。
父亲无奈也是溺爱,将我背在背后,一口气爬上了八达岭长城最高处的烽火台。也许父亲才是那当之无愧的好汉吧。
按史书记载,长城这种军事防御性工程始建于西周时期,有人更认为最早的长城建于西周首都镐京也就是如今的西安。
西周最有戏剧性的烽火戏诸侯事件就发生于此。如果没有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烽火台又何来的烽火呢?
有史以来,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周期性对抗以及对敌对者的防范促使历朝历代不断加大修建长城的力度。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进入争霸时代。修长城的第一个高峰来临了。也在此时,长城开始闻名于世。
《史记.楚世家》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不过长城还有个别称叫方城。楚怀王建方城于河南至湖北之间用于抵御外敌。
先秦时期长城分为南北两大长城。北长城是指三晋,燕,秦所建长城用来抵御匈奴和戎狄等游牧民族的进犯,也有小部分长城用来防御邻国。
南长城就是以齐楚为首所建的完全用于防御邻国的长城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南北长城又连接在一起修缮,造就了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城。
自秦始皇以后,不管是汉人皇权还是少数民族的王朝,只要入主中原进行统治都要修长城的。
大修长城的传统直到明朝后才止息。到了清朝,游牧民族之乱似乎也没那么严重。大修长城似乎也没那么必要,但小范围修缮长城还是做了的。
想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修建长城,一个有趣的想法涌入脑中。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无外乎游牧为主的马背民族。
只是一旦入主中原,马背民族却迅速吸收农耕民族文化转换成农耕民族的模样。不得不借用长城等农耕民族方式抵挡近亲旁族的侵扰。
想那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就是如此。入主中原地区后迅速汉化,转身还要以中原战法抵挡他们的近亲旁族柔然人。当时北魏修长城也是颇上心的哩。
如今的长城就是我们眼中某个历史旅游景点,对我们而言似乎没也什么实际意义。但历经风霜,沧海桑田的古长城来说,他是永恒历史的见证人。见证了金戈铁马,血染沙场以及时代的变迁。
中国五千年历史好似都凝聚在长城身上的青砖硬石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