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跟着蛤蟆先生来了一次“心”的旅程,随着他的内心变化而改变,跟着他的改变不断反思自己,有些情节很有代入感,一会觉得自己就跟蛤蟆先生一样还在“童年自我状态”,一会又觉得自己跟老獾似的处在“父母自我状态”,回头再想想,大多数时间还是处在“成人状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看似是一本童话故事,却道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的焦虑和抑郁的真实感受。
从开始的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到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蛤蟆先生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他被治愈了。
十次的会谈,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每次都能引起人的思考。一开始,蛤蟆先生跟心理医生说:“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这个感觉似曾相识,也许只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某个瞬间,一直看似乐观积极的你,却忽然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那些让人斗志昂扬的正能量通通消失,所谓坚强,不过是一盘散沙,就想像一个皮球慢慢地泄了气,做什么都没有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有意义。
在书中看到“共情”时候,让我很有触动,“共情”是我们偷偷地或无意思地配合对方,让自己产生某种感受。我们会觉得是别人让我们产生的某种感受,但却没有意识到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别人或许会影响到自己,但是最终选择怎样的感受,还是取决于自己。这样的观点让我想到我们是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对于自己的情绪我们有自主权。我们有力量来改变处境,也有力量来改变自己,当我们为自己负责时,改变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有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连信念和预设都不尽相同。这个不同不只是指物质的世界,更是指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所以很多时候的要想做到感同身受很难。
蛤蟆先生在咨询室里有过多次情绪爆发,他哭着对苍鹭说出对自我的质疑:“我这一辈子都干啥了,我又干成啥事儿呢?”他感觉自己不快乐,很悲惨,还备受责难,连朋友们都不喜欢他。苍鹭只是默默地递上纸巾,告诉蛤蟆:“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这些情绪,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一样,会让人在某种程度上变的残缺。”要接纳自己的情绪,才能深入地了解自己。
心理医生苍鹭是一位耐心十足的心理咨询师。在治病救人上,他显然不急于求成,而是通过一次次聊天,去发现蛤蟆忧郁症的症结,然后让蛤蟆先生自己寻找一个个问题的原因,然后醒悟自己该做什么,在咨询中获得个体成长和心理的成熟。所以整个咨询过程,不仅是苍鹭医生治病的过程, 也是蛤蟆先生找回自我,自我成长的过程。
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真正找到他自己,找到他自己存在的价值,才会有存活下来的信心和勇气,以及面对生命中一切疾苦的能力。
蛤蟆的经历,给了我们警醒,那个每天忙碌到跳脚的我们,笑容背后真的是笑容吗?是不是也该静下心来好好盘点一下自己的内心,与自我来一次对话,找回那个或许已经在路途中逐渐迷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