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19年7月31日早上八点四十一分。当我坐在电脑旁的时候就想着今天什么主题也不想,什么主题也不规划,就是随着自己的心、意、念走走试试,人一旦被自己鼓动起来想要挑战,那力量是势不可挡的。好像内心有一团火,忍不住要喷射出来。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是美国作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著作——《发现心流》,书里面提到当你觉得心、意、念分离的时候,是你觉得特别累,有点像我们中国说的“形散神散”。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体会到心流呢?就是体验专注这一块儿,体验一下能力与挑战的平衡,并且愿意改变生活状态,拥有一种自得其乐的心态。我不知道怎么样就暗搓搓地想着体验挑战一下。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敏感度不是很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有心流经过吧?
之前在写作群参加了三次24小时一万字的挑战,刚开始觉得挺虐的,对自己特别狠,因为刚开始你会因为你不知道该写什么而焦躁不安,就像一只隔着玻璃看鱼的猫儿,明明知道只要你走过一段长长的走廊,绕过去就能摸到鱼,也就是写作所能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但你就是喜欢紧紧盯着鱼(结果)而望鱼兴叹,心里百爪挠心。当你开始真正写的时候又发现:哎呀,写得是文不达意,不知道会不会让小伙伴们感到我的文字水平很LOW啊,更多的关注力不在于写文章,而在于最后写出来的成果,其实这样想以后,更加觉得难以下笔了,于是我就像一只蚂蚁,被吊在蜘蛛网上,既绝望又失望。等到再穿越过这些感受以后,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的时候才发现只有冲刺到最后才是自己唯一的想法,已经闻到了满屏的火药味以及局促感。写下去,就这一个目标了。管它写出个啥样子呢。待到最后写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有点收不住了,竟然有点恋恋不舍,有种上瘾的感觉,我想那一刻是心流经过的神圣时刻吧?但前面消耗的时间太多了,再加上更改和排版,索性就结尾发布。因为现实的生活还在催我,还有其他的时间要做。那天跟小伙伴们聊起这种自虐的感受,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发现自己的潜能的过程,就像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承受住多少压力。由此我竟然想起了妈妈跟我说的一句:人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其实我并不是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不自觉地就在此刻脑海中显现出这句话。
后来我们又聊到了日挑五万字,我暗搓搓地也想要参加,但是又觉得自己能力确实有限,是,那一刻,确实太不自信了,因为我不知道我该怎样去写五万字出来,也不知道从哪开始,又回到日挑一万字的纠结里。当自己很快意识到这又是一个思想循环以后,干脆让自己停止想象,就从现在开始,先体验一把日更五万的酸爽,完成了更好,完不成也没事儿,就算是给自己试试水,也是一种经历,让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极限在哪里也是一个好的体验呢。说做就做,趁着今天写作群没有写作话题,我就开启了自己的新征程——日挑五万字。
其实当清清楚楚地打出这个目标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沉重的压抑感袭来,心里还在想是不是对自己太狠了呢。同时又又一种刺激的感觉,总想着往前靠靠去挑战一下,要说是大胆倒是其次的,倒是有一种对抗的力量在作祟一样,带给我了无穷尽的力量,这种力量感之前是一直在愤怒的时候才有的,因为每当我被激怒的时候是发现我最有的力量的时候,不管是哪种场合的战斗,几乎没有失败过,可能过会引发内伤,就像跟爱人之间的争吵,当对方激怒我的时候,我更有力量去反击,甚至抱着一种“必死”的决心吧?当然,我特别会因为一件事情而愧疚,就是当我愤怒的时候也会失去理智,这是愤怒给我带来发的负面影响。比如有时候自己情绪不是很好,跟孩子发生争吵的,我会做一些很过分的举动,甚至动手打过孩子,给他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不过后来都在我慢慢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接纳了这一切。我不停地跟孩子重复我是爱他的,而且也不会真正地去做到自己吓唬语言的样子,只是在那一刻,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我不是不爱他,而是不够爱自己。我接受不了自己的样子而已。
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打断了我继续说下去的欲望,电话大概是一个案主的倾诉:她对生活的抱怨和指责从电话那头仿佛是带着一股利剑一样地朝我砍来。刀刀致命的感觉。她是一位我辅导过的求助者,大概是做了OH卡探索和愤怒分析,她急于寻求到一种解决当下困境的办法,就好像是她现在正在流血,她像赶紧找到一个快速止血的方法一样地追问我到底该如何解决问题。说实话我能理解她这种急切的心情,其实我们谁在痛苦的时候不想着赶紧找到一个方法快速摆脱掉痛苦呢?追寻快乐舒适我们的本性呀。其实面对她这种疯狂的吐槽我是有无力感的,但同时也在这种吐槽中看到经常把自己置于受害者中的自己。在那个时候除了吐槽,真的没有其他的路子可以走,觉得全世界我最衰了。纵容她疯狂地吐槽了一会儿,她才开始意识到自己也有一定的问题和责任,并且愿意去找到一条路,慢慢走,所以预约了明天的OH卡探索。其实她想今天就马上来进行探索一下,但我不想放弃我的这次挑战,也是为了让她有延迟满足的感受,因为她实在是太着急了,什么都想着现世报,好像很多时间已经等不到下一秒。只能在这一秒。我跟她在线下并无交集,更多是朋友给我转述她的状况,但我也没有通过哪种转述来全面认定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每个人在别人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我特别愿意把这次探索的机会留给自己。心理学这种东西,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你愿意去好奇,愿意去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奇。如果从一开始就对每一个人盖棺定论,顺道再贴一道标签的话,我想那样的人生真是无趣的,而且你会带着这种标签化走路,越走路越窄。老师曾经多次提到过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客户,可能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此刻我觉得自己颈椎有些不舒服,我环视了一个四周,觉得有一个地方更适合我码字儿,于是我就放弃写字台,把笔记本电脑搬到茶几前做着写。这个感受还是比较舒服的,不知道是因为年纪大了还是因为锻炼的少,颈椎经常性不舒服,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我喜欢半躺在床上看书看手机吧,老是把整个脊柱弯曲着,颈椎腰椎因此都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之前听很多中医提起过保护颈椎要做小燕子飞的动作,每天坚持做15次就会有所改善,所以我就趁着这个不舒服的时刻着实做了一组15次的小燕子飞的动作,还别说,刚开始做的时候觉得自己挺傻的,做久了就有点想到了小时候刚刚学会跑跳的那一刻,也经常跟爷爷做起这个动作,还笑成这是大飞机来了,逗得坐在一旁的爷爷哈哈大笑。很多目标都是刚开始的时候热火朝天地执行着,而过了几天颈椎不难受了就忘记了,比如当下此刻的我正是我因为觉得难受才做,不知道这次立下的目标又能坚持多久。不知道是脸皮变厚了还是尝试着开始接纳自己了,我发现对自己没有严苛了。就算目标没有达到,我没有坚持很多天,也不会像之前那么猛烈攻击自己,甚至一度让我觉得自己很差劲。然后又是新一轮的自我攻击。
由此我突然想到了昨天自己给自己做过的一次愤怒分析。我经常愤怒,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人,能动手就别吵吵,这好像成了我的一句口头禅,我很烦别人唠唠叨叨,抱怨来抱怨去,但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竟然走上了心理辅导这条道路,这条道路不恰恰是听来访者絮絮叨叨吗?到底是什么原因在吸引着我去探索呢?我想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服务他人,更多的是为了向内心深处探索,不断地去发掘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创伤和渴望以及需求。但我还是忍不住烦躁,控制不住烦躁,当我觉得控制烦躁,控制愤怒太难受的时候干脆就不控制了,任由愤怒游走,所以我的伴侣以及孩子就成了我的攻击对象,孩子攻击得还少,主要是跟伴侣的冲突。我讨厌他一直“指责”我,当然这种指责是我的世界对指责的定义,我认为这种指责就代表着嫌弃,不爱以及否定。我在这种指责里感受不好,所以我极力逃脱。当我发现我力量不够的时候,就转化成愤怒,因为愤怒的我最有力量。
所以我经常因为这些跟伴侣闹得极其不愉快。可是真的是怪别人指责我吗?还是我认为这种指责是我以为的那样的呢?他确实不够爱我,嫌弃我,否定我还是我自己嫌弃自己,否定自己,不够爱自己呢?人世间一切的状态只能是从大统意义上得到的认定,而所谓的对错就是是一定的对错吗?我对别人的指责和否定有很强的反应恰恰是说明我对自己有这么高的要求,我要求自己不去指责否定任何人,因为我觉得没有冲突,没有交际就没有权利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所以每当看到哪个明星爆出一些%绯闻的时候,键盘侠@@@在社交平台地下的留言都让我充满愤怒,虽然我不是那个明星的粉丝,当我开始意识到 自己有这方面的要求时,我发现自己不快乐,反而会在愤怒之后感到委屈,因为我一直对自己有这么高的要求,着实不易。我自己也过得很累很辛苦。想起小时候我极力做一个赞美肯定别人的人,因为我觉得那样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只有我赞美肯定别人,我才会被爱和被关注。小时候一直是一个比较乖巧的孩子,尽管也捣蛋,但还是会忍不住地去找一些词语去夸奖和赞美周围的人。以获取关注和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开始变了,变得不再夸奖和赞美别人,每当说出一些夸奖和赞美的时候都会觉得特别违心,特别难受。
所以我学会在这种情况下的生存模式就是情感隔离,我不希望自己去夸奖和赞美别人,也不希望别人来夸奖和赞美,只是有一个底线,别指责我就行。当你越害怕什么的时候,什么才会来到你的身旁。当我害怕别人指责和否定我的时候,随之而来的确是亲人的指责和否定:这么好的年纪就在家里当全职妈妈,不接触社会,人情世故一点也不懂,白浪费读过那么多的书哇......面对着这一系列的指责,甚是崩溃,也不敢反抗,因为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否定赞美别人啊,每次谈话都是以不愉快画上句号,与父母的关系几乎达到了冰点,其实现在回想回去,如果我能将这种反抗发泄出来的话,说不定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呢,再吵不还是父母子女么?我害怕什么呢?是啊,我害怕什么呢?我害怕因为否定和指责失去了父母对我的爱,我害怕失去他们。嗯,我再次确定我害怕失去他们,我在梦境里都经常梦到他们去世,醒来一身冷汗,赶紧打电话回家问询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我太害怕失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给自己加载了这么多的“怕失去”。
我从小就特别恋家,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吧,特别知道维护自己的家,小时候跟着爷爷生活,爷爷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家里的态度让我学了个通透,比如,睡觉之前去检查一下房门院门是否锁了,查看一下院子里的需要防风防雨的东西是否需要收一下,看一下天气预报,是否需要去拿一捆干柴储藏起来,包括打扫院子,整理房间,做饭洗碗擦桌子擦地等等等等。我的爷爷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无时不刻地在为我们这个家尽自己的努力和真心。所以我就成了一个翻版的爷爷。尽管年纪小,很多事情甚至比大人想得还多。我还是那个很恋家的人呢,上初中以后离家有点远,就住在二姑家,只要学校放假或者天气不极端的情况下,我都会骑自行车赶回家。不为别的,好像只有到了家才会有安全感。我对家有一个超高的要求,不是说房子得有多好,而是那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说到底是我渴望爱。无论记得有一次下大暴雨,应该是98年洪涝灾害的那一年吧,天降大雨,狂风暴雨骤起,屋外的大树都被连根拔起,所有的通讯线路和电路都切断了,学校发放紧急停课通知,我是跟同学互相扶持着回到了二姑家,但是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我却异常想家,我就想回家,因为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然灾害的恐怖,我感受到了死亡的焦虑,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心里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地呼喊。我急忙推出自行车,却发现自行车轮胎没气了,我央求姑父给我修理,站在一旁的二姑气得指着我凶骂一顿,其实现在想想那时候真的太任性了,无论二姑和姑父怎么劝阻,就是非要回家,一定要回家,他们担心我的安全极力阻拦我回去,但是我硬要回家。直到最后他们妥协了,说如果雨停就让我回去,结果雨真的一会儿就停了,只是马路上全是积水,被吹吹落的树干树枝和树叶等等。到处一片残败。姑父不同意我骑自行车回去,说要想回家就自己走回去,我想那时候他内心一定是带着很多气吧?但是我来不及考虑那么多,把裤子一挽就出门了。本来二十分钟自行车的车程,我硬生生地走了一个多小时,等我到家的时候,我变成了一个小泥猴,爸妈看到我在这个天气里赶回去,一脸懵。他们也无法想象我是咋回去的。
由此我想起很小的时候的一件事,大约有五六岁吧,那时候弟弟还小,爸妈喜欢把弟弟放在身边,而让我去二姨家待一段儿,原因是弟弟闹腾调皮,家里人怕给二姨家添麻烦,第二是因为二姨没有女儿,特别喜欢我去住。每当到了二姨家,二姨是极其疼爱的我,恨不得把家里所有的好吃的全拿出来给我,而两个哥哥也对我宠爱有加。但是备不住住的时间久了,周围的邻居们以及二姨都会跟我开玩笑说,丫头啊,你爸爸不要你了,你看都这么久了还不来接你,不知道他们是真的希望父母来接我走还是只是逗我玩,我分不清,到现在也分不清。我就盯着二姨家相框里我们全家福的照片默默地给自己积攒力量,当他们再在我面前提起:丫头啊,你爸爸是不是不要你了啊,咋还不来接你啊的时候,我就回顶一句,我爸不要我,还有我妈呢。他们又说,你妈也不要你了,你有弟弟了,她没空管你了,以后就在这儿吧。我又顶回去一句:我妈不要我,我爷爷还要我,我爷爷最喜欢我。他们还说,你爷爷不也不要你了,他那么老了,能活几年啊。我又再接着进入下一个循环:我爸爸要,我妈妈要我,我爷爷要我......不知道到哪一天 啊,我就真的崩溃了,我半夜起来哭闹着要回家,一定要回家。那个时候交通不是很方便,来回都是自行车摩托车托着,再说一个大雪横飞的夜里,谁会听一个小孩子摆弄。我不记得那一天夜里我有没有睡觉,但是我记得第二天,二姨就把我送回家了,下大雪了,路上很滑,结冰了,我跟在二姨的自行车后面走,也没有抱怨一句累。我记得我们走的是一段土路,还有经过一个大坝,从坝上下来,二姨问我,丫头啊,等你长大了会不会记得我在大雪天来送你啊。我说,当然啊。其实就是那么一句,让我二姨成了我现在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之一,她很爱我,虽然我不曾回报过她一份,但是她愿意照顾我的感受,给予我很多力量和支持。那一天回到家并没有提前跟家里说,因为那个时候电话都很少,不是家家户户都有,那天回到家正好赶上爸爸在炉子上炖白菜粉条。那种香味好像沉淀成了一种家的味道,也是对家的一种依赖。进门,二姨就跟爸爸和爷爷“抱怨”:你们家的这个丫头啊,真是倔啊。一边说一边在炉子一旁烤着手。爸爸和爷爷脸都笑成了一朵朵明艳的花,像开在冬季暖房里的百合。
再一次的恋家印象大概是初中的时候,爷爷来二姑家住了一个月,就是那一个月的时间让我不再往返在林间小路上,因为每天的晚自习以后我回到二姑家感觉有了着落和依赖。每次放晚自习我都爬上爷爷的炕头去跟他叨咕半天,尽管他有时候也听不明白我说的是啥,但是爷爷总能及时地回应我,让我感受了安全与爱。爷爷是一个早睡的人,在家几乎八点就睡了,但是在二姑家住的那一个月,他每次总是九点以后再睡,因为八点多我刚放学,他还要亲自给我留一碗粥,等我放学回来,看着我喝完那碗粥,然后再聊一会儿才睡。那一段时间让我没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反而会特别怀念那段属于我和爷爷的时光。写到这儿,我忍不住掉了几滴眼泪,应该是幸福的眼泪吧?再就是上高中以后了,高中是半军事化管理,两个周放假一次,那仅仅的一天半的时间久像催命一般地赶着我们往前走。除去来回车程半天,大概在家里比较放得开,所以那时候仅仅这一天成了最奢侈的享受。在那一天里最喜欢的事情莫过于跟着爷爷晒太阳,他总是找一些老伙伴,堆在一起晒太阳,扯着一些早时候的事情。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老了就这样就挺好的,没有什么太大的抱负,身体健康,晒晒太阳。
再后来就是上大学和参加工作以后了,还是恋家。当我咋外面以为见识了很多的时候就把所谓的新玩意儿带回去给家里人。那些年奇奇怪怪的东西不知道买回去有多少,直到现在家里人还在夸赞着某个东西是我买的,后来我想可能我是满足于这种夸赞,更可能的是我想更多地去爱他们,把他们当成了一个个小孩子来爱。我很少跟父母提起自己遇到过的糟心事儿,其实有时候我特别羡慕那种能跟父母叨叨自己一些小事儿,在我看来一些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弟弟都会跟父母讲讲,而我却讲不出口,因为我觉得这些好像自己能承受,但是事实是真的承受吗?好像也不一定。于是我码了另一篇文字——《融化》:生活中我不是一个轻易流泪的人。当然,我也会有很感动,很愤怒或者非常沮丧的时候,但是每当到了这些的时候我都没有眼泪,我看到别人看个电视剧都会哭得稀里哗啦的 ,我除了递纸巾反而会在内心觉得这真是一个深井冰啊。
记得有一次我自己去看刘若英的演唱会,基于我从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奶茶,从演唱会一开始我就一直跟着唱,内心的那种激动与感动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当舞台上的刘若英唱一首《为爱痴狂》的时候,所有在内场的人都哭成一团,有的人拿着手机边哭边录像,这时,我才发现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单独来的男生。刚开始他拿着手机跟着奶茶的歌声一起挥动,但当唱到副歌部分的时候,他哭得直接蹲到了地上。之前我以为他是结伴而来的,但是等到一首歌快要结束的时候也没发现他周围有人跟他互动,给他安慰。当大家都在不停地重复最后一句: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你说过的那样爱我,像我这样为爱痴狂,到底你会怎么想......我身边的这位男生已经哭倒在地,我猜想他一定是刚刚失去了一段对当时的他来说比命还重要的恋情吧?我突然对眼前的这种哭晕的状况有一丝慌乱,而在慌乱中又掏出一包纸巾递给他。他没有看我,而且接过纸巾继续捂在脸上痛哭。在那一刻,我竟然在他的痛哭中感受到了巨大的悲伤。那是我第一次能在哭泣中感受到悲伤。
当然我还是很少在生活中哭泣,如果我真的觉得情绪到了一定的爆发期需要自己处理一下的时候,就找一部电影——《大话西游》,调到最后紫霞和至尊宝告别的一段哭一鼻子,我非常奇怪为什么只有那种场景才能让我悲伤,才能让我流泪。还有后来增加了一部可以让我落泪的电视剧邓超和董洁拍的《相爱十年》,每次只看最后一集,就是肖然给韩灵写的信。每当看到那个情景,我都是泪流满面。
在生活中刚强了太久了,于是就学会了隔离情感。我很少在家人面前提到自己的不容易和压抑,也很少在孩子面前坦承自己的辛苦。只是因为觉得我可以。直到最近我才发现了自己的柔软。比如我补了两期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好声音第一集中来自新疆的马杰雪唱的《太阳》,那空旷自由的声音以及奔放的姿态还有温暖你的歌词不知道触碰到了我的哪根神经,让我泪流满面,还有好声音第二集中常虹唱的《下雪的哈尔滨》,就是那种声嘶力竭的拼劲儿触动了我。
心理学上讲但凡能触动你的必定有你的投射,这句话让我冷静下来反思到最近的状态。一直苦于在寻找一条出路,是自己之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当然走起来挺难的,又招来了家人的反对,我整个人的情绪都积压在了一起。但倔强又使我不想放弃,在压力阻力与坚持中生存。不过,最大的发现就是“我”真的开始融化了,不再像之前一样冷冰冰的,也不再去排斥流泪,其实没事儿哭一鼻子,挺爽的。哭完抹一把泪,继续上路。
之所以把这篇单独列出来是因为这好像是自己的一个节点,单独列出来就有了仪式感,让我在此得到了看见和疗愈。
此刻是上午十点整,到了接娃娃的时间了。两个小时的美术课总是结束地如此之快,现在反而觉得孩子放假才成了我的忙碌期,之前上学是早上送,下午接,我与更多的时间来忙自己的事情,现在倒好,他虽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去上,但是来来回回接送的时间将一天拆得七零八碎。不但是事件七零八碎,而且还在这七零八碎的时间里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做饭收拾家务洗衣服。做饭还是有标准的,做得不好吃孩子甩脸不吃。做得好吃还想在多做点。生活有时候就是如此,乱七八糟,一地鸡毛。尽管我一路开车驶向学校,脑子却一刻也没有停下来。接下来该写点啥呢,写点啥呢?始终有个魔力圈在转。刚在这种循环里打转呢,突然想起家里没什么菜了,儿子昨天还嚷嚷着要吃肉,因为他最近肠胃不是太舒服,已经连着两天清粥小菜了。作为肉食动物的他来说,这真的是一场虐战。我一边想象他冲我哭诉的小可怜相一边把车停在市场一旁的小区里,径直走向市场。当了妈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牵动这当妈的心。快速穿过人行道,来到了市场,挑了一条牛肉黄瓜条,挑了一条猪里脊,顺道买了一点点生的鸡爪。仿佛一道道菜已经呈现在了眼前:黑椒牛柳,糖醋里脊,卤汁鸡爪。我的妈呀,热不住吸了一下口水,又来到青菜档口,买了一个西蓝花,一扎小菠菜,几个西红柿,一把山芹苗儿。嗯,荤素搭配可还行,家里还有鲜紫菜,汤就不用琢磨买啥料了。就单单一碗紫菜汤就可以完美地清肠胃了。买完这些就赶紧跑回车里,三伏的天儿是在是太燥人了,感觉一离开空调就会被晒成肉干,这个城市的夏冬绝对是火冰两重天。夏天干热,一丝风没有,被大山遮挡得进不了一点新鲜空气的感觉,冬天干冷,西北风绝对像一把把小刀割在脸上,生疼。今天的夏天好像热得比较晚,但是这个时节确实到了热的时候,一回到家必须马上开空调,要不会觉得整个房间像一个密不透风的蒸笼,房间里的温度计瞬间就指到了炎热的区域。我都有点怀疑小时候的夏天了,那个时候我们没有空调到底是咋活过来的。待我钻到车里看到小区里有条吐着长舌头的狗,哎,看见它一身的后毛,我也是替它热啊,谁让它没有短袖短裤呢。
溜达了一圈发现车在太阳底下又被完虐了一顿,到了车里还感受不到刚才开空调留下的凉爽,赶紧启动开空调。听着“嘀”地一声启动,心里总是舒坦了。一看仪表盘上的时间,靠,已经十点二十九分了,什么鬼啊,十点半下课啊,我还神游在热里。赶紧踩油门,箭一般地冲出去接娃,等我学校门口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一个车位了,心里暗搓搓地骂了一句。总不能把车停在人家商家的门口,这个行为到目前位置还做不出来,不过等到我真着急的时候其实也特别想试一下,这么一想,反而不着急找车位了,缓缓向前正好看到一位大哥离场,我果断拿下这个车位。三下五除二地去学校接孩子,等我到了教室,正好听到老师在教育孩子:以后你们离他远点,都不要跟他玩儿。隐隐约约听到了这么一句的时候,我心里竟然有些不舒服,虽然说的不是我的孩子,但是我觉得一个教育工作者,这么去教导孩子们疏离另一个学生也并不好,她没有好好地引导孩子,给孩子树立去一个好的榜样而是教导孩子去隔离别人。我当时一想这是我自己的原因吗还是确实如此?我觉得可能有一丝丝地自我情感代入,大部分是从社会公德方面出发去考虑这个问题。本来我们对老师这个职业充满了崇高的敬意和向往,想起我那年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也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但现实中的教师行业却鱼龙混杂。待接到孩子的时候,孩子向我展示他画的钢铁蜘蛛侠,当时我有点被那个老师的言行带跑偏的意思,对孩子的画没有过多的关注到。儿子又拽了我一下,我才明白过来,夸赞了他的画一番。同行的邻居家的小姑娘这时开始跟我抱怨班级里来了一个捣蛋大王,拿了别人的画笔,到处乱扔,还大声嚷嚷,随便乱涂别人的画。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烦忧,忍不住抱了抱他们的肩,是啊,谁遇到这种事情也挺烦的呢。但同时我又特别能理解那个捣蛋的小孩子,或者是一个被家人宠过的小魔王又或者一个处处要引起别人注意的小孩子儿吧?
伴着这些思绪跟孩子们走出学校的大门,一道太阳地儿,两个娃娃瞬间就叫起来,一个说,太阳像火炉一般,一个说,自己的头已经被太阳烤得能煎鸡蛋了。孩子的想象力果然是丰富的,把热都说得这么抓心挠肝儿的。一时没忍住他们的唠叨就带她们去了一家甜品店——鹿角巷。这家的生意跟这个夏天截然相反,冷清的除了两三个店员之外其他地脚儿空荡荡的,看见我三人进去以后,一个女店员爱答不理地窝在沙发上看手机,两个男店员站在吧台内冷冰冰地说:需要点什么?把商品单递给了我们。一看菜单密密麻麻的一片,黑底儿黄字而且有点小,我突然想起了那天跟朋友聊起来关于创业思维的事情。他说怎样才能跳出底层思维去看待创业呢,说实话,这个话题对我老说太沉重了,因为我自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当我这么跟他回答他的时候,他就说了,你这就是底层思维。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创业,而是把创业思维一点点训练出来的。凡事创业并不是说你会一项技术就一定能创业成功,反而是你跳出来看,发现你在某一方面有最大机会才会创业成功。自从那天开始以后,他就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强迫自己去逆向思考,强迫自己去找一个店面分析一下原因,不管对错,先分析,后归类,再升级。说来也奇怪哈,从那天开始我真的开始对这些店面有了一定的观察,之前我根本不记得家附近有什么什么店,说道这儿,我还特别感谢这位朋友,他真是我的思维老师。话说回来,那这家店的底层思维在哪里呢?大概就是因为在种类繁多的饮品店中,他除了冠名一个网红名字以外,其他的几乎是下游。不一会儿,两杯去冰珍珠奶茶做好了,两个孩子拿到自己的饮品,开心地像一只老鼠。当我再问他们热不热的时候,他们竟然说一点不热了,看来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出发的,哈哈。
载着两个小鬼一路开到地下车库,等我打算把邻居家的小孩送上楼的时候发现孩子的奶奶早已经等在车位上。我落下车窗跟孩子奶奶打着招呼。奶奶非常客气地邀请我楼上坐坐,这就是老年人之间的空气,也是标准的中国人的礼仪。鬼知道我们天天混在一起,如果每天都说着这么一句客套话的话,大概会被累死吧?当然内心戏归内心戏,该有的礼貌还是要有的,我们的虚伪都是这么来的。我谢绝了邻居奶奶的好意。带着儿子回家了。回到家,儿子就嚷嚷着饿,可不饿么?早晨的时候我做了一碗面,人家嘟哝着小嘴儿说不饿,一口没吃,搁以前我早就爆炸了,想着老娘我辛辛苦苦给你做的,你竟然不吃。怒摔加批评他。现在好像很坦然地就接受了他不吃,不吃就不吃吧,我偶尔还不想吃早饭呢,由着他去。早晨不吃饭,结果回到家十一点钟就说饿得不行了。我趁机说了一下我的“诡计”:妈妈做饭,你写完今天自己计划内的作业怎样?这样你写完了,咱正好就开饭了,我看看我做饭快还是你写作业快,比赛开始!果然孩子是游戏力爆棚的一种生物,他没有了那些叽歪和抱怨,而是立马投身到写作业的洪流中。他还是不停地向我发出“挑衅”的信号:妈妈,我已经写完数学了噢,我已经写完语文了噢......小样儿,还在挑衅我呢。我在厨房里也不是白玩的。金蝉早就已经化在小盆里,刚买的小菠菜洗了一菜筐,就在这些准备完成以后,我开始顺着肉的纹理切出一条条肉条儿,先调入料酒柠檬再加一点点小苏打,腌制十几分钟。打一个鸡蛋,把蛋黄沥出,先让肉条在蛋清里打个滚儿,再接着放进面粉里打滚儿,最后一道是放进蛋液里蘸一下。待到锅里的油烧热,就可以下锅了。温油下肉,总觉得裹着蛋液面粉的肉条儿能做一下舒展运动,好让我们吃起来更有蓬松感。禁不住想到,炸肉的最好境界就是侬软酥脆。这种软脆的结合度才是一个厨娘的最高追求境界吧?不一会儿功夫,松软的肉条炸好了,放在一边备用,接着是熬糖醋汁儿。糖我还是喜欢选择白砂糖,倒一点放入热锅,瞬间融化。紧着倒入一点点番茄酱,而后是勾过淀粉的糖醋汁儿。文火慢煮。看到汁液冒出一串串小泡泡时,再搅拌一下,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如果喜欢软一点肉条呢,就把肉条儿直接倒入汁液里打个滚儿再盛出来,而我们的习惯是喜欢吃硬一点儿,所以只需把糖醋汁倒在肉条上即可。改良版的糖醋里脊就出锅了。洗锅,开火,热油,抄起晾好的金蝉放至油锅,随着“嗤拉”一生油响。个个金蝉的腹部爆开了,颜色比先前更金黄了一些。不知道孩子为什么特别爱吃这个,但我对金蝉的印象大多也就是处于小时候挖金蝉的乐趣,对于吃这个玩意儿还没有到达一种境界。两分钟后看着金蝉腿开始上老色以后就知道已经可以出锅了。用笊篱沥油,捞出盛入盘中,顺道给它们搭配了几片生菜叶,一是隔油,而算是祭奠吧,这么多小生命也是不容易,好不容易挣扎出土就被人么捉出来,转卖,炸,吃掉。据说这是一种高蛋白食物,三高病人是一定要少吃甚至是杜绝吃的。
最后一道是麻将菠菜了。这个简单,开水烫一遍菠菜,沥水。菠菜的绿更鲜艳了,我就在想水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哈,什么东西见了它立马会凸显出更美的一面来,这就是水的包容与谦卑吧。捣蒜器压了几瓣蒜儿,瞬间就出了蒜泥,舀一勺麻酱,捣一点花生碎,再调入一点点味极鲜,花椒油,柠檬沙拉汁,用调羹搅拌成糊状,浇在沥干水的菠菜上。一道凉菜就大功告成了。主食选择了几张单饼,别说这个单饼,摸起来薄薄的,软软的,但似乎又非常地劲道有力,吃起来感觉有麦子的原香,我真佩服这个制作单饼的人,我一直想学还没有学会呢。
各种菜收拾妥当,喊儿子过来帮忙端菜端饭到餐桌,无论如何,我还是有一些企图心的,虽然还没有开始让他自己丰衣足食,但是最起码有一点共同承担的意识。我觉得无论男孩女孩,学会做饭,开车,游泳,也算是完美人生的开始了。学会做饭,自己会照顾自己,学会开车,有想走就走的自由和勇气,学会游泳,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会自救。我内心戏比较多,自己也学会了游泳,为了杜绝儿媳妇问儿子:我和你妈掉水里,你会先救谁的尴尬问题。我会骄傲地说,他妈会游泳,他必须先救你,哈哈哈。脑补一下这个画面,着实好玩儿。待到儿子端出饭菜的时候,我们开启了美好的午餐时光。看着儿子大口大口吃饭可能是对我在厨房忙得天昏地暗最好的肯定和表扬吧。而且儿子频频朝我竖大拇指,我不得不又飘飘然一会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