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做任何事情在内心里都会有个驱动力,这个驱动力可以是内驱力也可以是外驱力。例如为了赚钱而工作,那么赚钱就是外驱动力,如果钱少了,工作就会变得懈怠;因为爱好去打球,爱好是内驱力,无论球打得好不好,都会努力去打,越努力会打得越好,如果谁能把工作当成爱好来做,那生活就太完美了。
所以内驱力和外驱力哪个更重要、更好使显而易见,所以对待孩子的一切,都尽量找到内驱力,让孩子自觉主动的去做。
最近我同事对儿子的学习非常焦虑,她儿子一年级,数学考试考了68分,我很诧异,他儿子超级聪明,而且她每天都看着孩子写作业,一年级就那点东西,这个成绩是怎么出来的?
仔细一问,问题还不是一般的大,她儿子的问题在于所有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都必须她亲自盯着,就是纯盯着,盯着儿子盯着作业本,坐在他后面都不好使。例如她正盯着儿子写作业,突然手机响了,她接起电话的瞬间儿子就跑去玩儿了。
这个毛病在学校同样发挥得淋漓尽致,老师说她儿子只要不看着,马上就会“神游”出去或者跟桌子上的文具“做游戏”,但是老师需要管的孩子那么多,肯定不会像妈妈一样一直盯着一个,自然课堂上的学习就不到位了。
这个小孩的问题在于对学习没有任何驱动力,完全当成一种负担,还是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负担。
能够形成这种坏毛病一定不是一天两天,家庭教育要负主要责任,上幼儿园的时候,同事就觉得没那么重要,刮风下雨不去、家里来客人了不去、随便找个理由就不去了、孩子一闹就提前接,每天睡到自然醒,在家里吃过饭再去幼儿园,这些都让孩子对学校没有任何敬畏,上学的习惯都没养成,更别说对学习的渴望。
咱们回到解决办法上来,外驱力治标、内驱力治本。
具体什么是孩子学习的外驱力?如果写完作业就给你吃什么、玩什么、买什么;如果考了一百分或者考了第一名就送你一个什么、带你去干什么等等。
什么是学习的内驱力?眼前的包括: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家长的认同,长远的包括:对未来好生活的向往、想要实现的梦想、有能力照顾家人等等,当然咱们见过最伟大的内驱力就是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之前一直有个观点,就是孩子小时候家长一定要看住了,家长操的心越多孩子越能形成好的习惯,想让孩子有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家长不去管他,不是不可能,这样的孩子太少了,一百个里面也挑不出一个,三年级之后习惯形成了就可以放手了。
家长的看着并不是盯着孩子写作业,而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例如,回家提醒孩子先写作业、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学习进程、安排好孩子读书的时间、督促孩子自己整理书包等等,一两年的时间,孩子已经形成好的习惯,家长自然就不用再操心了。我都不记得已经几年没提醒过女儿写作业的事情了,平时就是亲一亲、抱一抱、夸一夸互动一下,然后自己干自己的事情。
外驱力可以用,但是不能随便用,尤其是遇到需要长期做的事情,例如,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认真学习或者做家务,采用发工资的方式,干个什么活给多少钱,美其名曰让孩子从小就有金钱意识和理财意识,结果金钱意识确实有了,而且只有金钱意识了。
这是典型外驱力的失败方式,有个故事能完美解释这种方式:
一位退休的老人热爱清净,可是每天中午他想睡午觉的时候,都有一帮小孩在他窗外的广场上嬉笑玩闹,声音很大,严重影响他休息。
如果驱赶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他们闹得更凶。于是老人想了个办法,他告诉孩子们,他非常欢迎孩子来广场玩,为了表达对孩子的感激,他要对他们玩闹的行为给予奖励,每来玩一次,可以得到10块钱的奖励,这样一来,孩子们玩得更起劲了。
几天之后,老人说他们表现不错,他希望孩子们继续来玩,只是奖励的金额从10块钱降到了5块钱。这可是降低了一半的幅度啊,孩子提出严重抗议,有一些孩子拒绝再来玩。
又过了几天,老人将5块钱降低到了1块钱。这下触怒了所有孩子,他们纷纷表示“这个老头儿也太小气了,出1块钱想让我们在那玩一中午?想得美!”自此,中午孩子们再也不去那里玩了,老人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安静。
老人用的策略就是将孩子玩耍的内驱力变成了外驱力,一旦这个外驱力不再存在时,孩子们就不愿再继续进行玩耍这种行为了。
所以家长要做的是尽量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内驱力,快乐、喜爱、表扬、羡慕、尊重、目标、成就感等等,努力寻找总会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