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知青,一个倍受关注的群体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一开始就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山下乡知识青年,也同时得到了各级党和政府的关怀。

首先,从国家动员中小学毕业生回乡或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开始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安置经费问题,并制定出了安置经费的标准。安置经费采取一次性发放的方式。在巴彦淖尔盟大批接收安置知识青年的1964年和1965年间所执行的标准是:单身下乡每人200元,成户下乡每人180元,回原籍落户每人50元。1969年1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发布《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工作汇报提纲》再次确定知青下乡安置经费指标:集体插队农区每个250元,牧区每人400元。安置经费有的由国家统筹拔付,有的由地方安排。国家规定,安置经费主要用于解决住房问题,其次用于购置生产生活用具和生活补贴。安置经费标准是考虑到当地生活条件和物价等因素,经过严密测算而制定出来的。如巴彦淖尔盟在1964年制定的《巴盟知识青年每人生活费标准调查表》对知青生活中吃用、穿用、日用部分都拉出了很细的目录,大致包括细粮、粗粮、食油、用煤、肉食、盐、调味品和各种蔬菜,以及用布料、棉花、鞋袜、煤油、洗漱品、医疗费等最后合计生活费标准为每年151.28元。另外还有小型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明细有长锄1把,铁锹1张,镰刀1张,箩头1只,手铲两人1把,刨锄两人1把。生活用具上,碗筷、水桶、铁瓢、蒸笼、菜刀、擦子、案板等,总50多项物件,可以说居家过日子家具应有尽有,较一般的社员家庭还要齐备许多。对知识的住房,也有一份《巴盟知青住房造价计算表》知青住房要求屋长12.7米,宽必须达到6.2米,面要达到80平米,石头根基,五层过河转,穿靴带帽,一进两开,三门四窗,砖铺地面,油漆炕围,泥顶棚,中间厨房,左右间各住4—5人。经过对十几种材料如人力成本的计算,最后核定造价为每平方米30.57元,总造价为2500元。

除上述安置经费外,内蒙古革委会发布的《汇报提纲》中还规定了其它项目的补助,如跨省下乡知青旅途补助每人20元,跨大区下乡旅途补助每人40元。对北京天津来内蒙古下乡的知青每人补助棉衣一套,棉被一床,折合布票60市尺,棉花5.5公斤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特殊供应,如1969年3月包头市百货公司革委会发出《关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供给工作的通知》指示市属百货大楼、青百大楼等大型商场、商店凭证供应每位下乡知青肥皂一个、茶缸一只、面盆一个、胶鞋一双、毛巾一条、棉毯一条。

在当时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有了这样的安置经费标准和各样补助及特殊供应,足可以解决知识青年相当于当地较富裕农民生活水平的衣、食、住了。就说住房,那个时候走进哪个村子,哪儿的房子最好,那肯定是知青住房。

按规定知青住房产权归社队所有,由知青长期使用。其它配套建筑如根据需要附带盖库房、畜圈、厕所,垒院墙等等,均不准占用国家拨付的建房经费,而要求生产队和知青采取自力更生、群众互助的办法解决人。

关于知青的生活待遇问题,这中间有很多琐碎的内容。首先,知青户口落到村队,一切待遇和社员相同,也分有人头2分多自留地,供种菜蔬之用。有的生产队还提供猪仔、鸡和羊等家畜,由知青集体喂养宰杀。在知青刚来的头一年,粮食和菜蔬、油料等由队里免费提供,直到秋收之后知青集体喂养宰杀。在知青刚来的头一年,粮食和菜蔬、油料等由队里免费提供,直到秋收之后。关于知青的口粮,内蒙古自治区规定到巴彦淖尔盟下乡的知青口粮每人每月40斤。巴彦淖尔盟知青办提供一个参照数,前期为每年400斤,后期为余粮队每年550斤,自给队和缺粮队500斤。分粮和分红按知青劳动天数、所挣工分多少和值大小进行核算。出工多,工分多,分粮分红也多,反之则少。这一点主要视所在生产队的分值情况。分值高的年终有一定的分红,分值少的也许还要倒贴粮款。粮食不够吃的知青,有的问队里借着维持,有的知青坚决不向村里张口,采取挖野菜或从家里带粮来补充。巴彦淖尔盟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这一问题十分重视,在努力争取资金统一解决的同时,要求各个生产队一定要按规定足量分给知青粮食,并对历年所欠知青的粮、布票都按定额发放给个人。1971年巴彦淖尔盟又公布了插队知青新的口粮标准:第一年350公斤,第二年250公斤,第三年开始和社员一样。由于艰苦的劳动,许多知青的衣服被磨烂或挂破,无力自己更新缝补。在当时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巴彦淖尔盟知青办出台了一项统一安排计划,按实际困难程度,给知青每年添加一棉一单两身衣服,两双鞋,额外再给一些煤炭、棉布票等照顾。对有些村子由于知青回流,人员减少,采取了合并知青到一些条件较好的村队,进行统一管理。对一些自理能力差、生活无保障的老知青,根据个人特长,将其纳入一些知青农场,或公社的小型服务队,农忙时大队里劳动,农闲时到服务队干活,以增加收入解决生活自给。还有一些规定,如允许外地知青每两年回家一次,工分照记,还报销往返路费。知青看病,医疗费由生产队和知青办共同负担。知青房屋,维修由知青办出钱。这些照顾政策,使知青成了当时区别于农民、又和农民生活在一起的一个特殊群体。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年代,成千上成的知青远离家乡来到边疆,来到农村,他们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也牵动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感。从1965年开始,巴彦淖尔盟及有关城市和各级党委、政府即通过慰问和互访等方式,以表示对下乡知青及其家属的关怀。

据载:1965年1月12日至23日,包头市党政机关组成慰问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团来到巴彦淖尔,先后深入临河县、五原县、杭锦后旗和乌拉特前旗的13个人民公社22个生产队,慰问包头籍插队知青921人,向他们赠送了针线包、日记本、书籍画册及其它文化娱乐用品、药物和卫生纸等。

2月15日至22日,中共巴彦淖尔盟委、行署派出访问团赴包头市访问,向包头市汇报插队知青在巴彦淖尔的生活、学习和劳动情况,召开不同规模的知青家长会议,与知青家长座谈,并走访了234户知青家庭,向31名“五好知青”的家长发了喜报。

1965年春节期 间,呼和浩特市也组织了由党、政、工、青、妇各个方面及教育局代表、学校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67人的慰问团,分赴五原县和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慰问下乡知青。

1965年12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安置城市下乡青年办公室下发《内蒙古自治区慰问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团讲话提纲》,随即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组织了更大规模、更高规格的对下乡知青的慰问。1966年1月3日至15日,也就是元旦过后、春节将临之即,自治区党委书记王铎为团长、自治区人委副主席沈新发为副团长的180人组成的慰问团,下设了3个分团,到各盟市慰问知青其中一分团来到集中安置北京、天津、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下乡知青的五原县、临河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进行慰问。慰问团走访了10个人民公社86个生产队,对114个知青小组的1318名来自北京、天津、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的知识青年进行了慰问。期间放映电影38场,演出歌舞16场,召开慰问大会11次,座谈会121次。

1969年11月至12月间,包头市革委会组成慰问团,赴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五原县、临河县和杭锦后旗农村及生产建设兵团驻地,慰问包头市下乡插队知青及兵团知青。

当时这些慰问活动,确实使下乡知青感到了党和政府送来的温暖,促进他们坚定了志在农村干革命的决心,也确实使下乡知青的家长得到慰藉。

这种对下乡插队知青和兵团知青的慰问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到70年代。但各个阶段慰问的形式和内容也各自不同,1964和1965年间,主要体现精神上的慰问,鼓励下乡青年安下心来,扎根农村;“文化大革命”之初,又多是政治性慰问,给下乡知青送一些“红宝书”之类;而进入70年代后,又增加了对知识青年及所在地的物质方面的捐赠。

从1973年开始,一直到1976六年底,巴彦淖尔盟知青办就不断地收到来自北京、天津、包头、呼和浩特等地无偿捐赠的各类物品、物资。捐赠活动的开始阶段,多以解放鞋、笔记本、洗衣粉、毛巾、水杯等生活日用品和出诊包、血压表、听诊器、体温表、注射针头等医疗用品四环素、安乃近、痢特灵等药品。其中最贵重的是收音机但是在随后的时间里,捐赠活动和规模不断扩大,物品也由原来的生活及医疗用品改为各种机机械物资等。其中包括拖拉机、播种机、柴油机、碾米机、扬场机、农业泵、缝纫机、交流电焊机、铣床、牛头刨床等八十多个品种机械物资。至于手推车内外胎、马车下脚、喷雾器、乐器箱、理发工具、各种球棋类更是不计其数。捐赠物品物资不断地由小到大,后来大的捐赠物资有北京130汽车、212吉普、天津210吉普、东方红40、28、55、75等各种类型的拖车等。按当年知青办的人回忆说,“那几年,北京、天津捐赠的物品,因为是陆续发货,所以车站上差不多天天都有,多的时候堆满了一站台,铁路上催着让知青办去拉运。”当时的盛况由此可见。

当年知青办的总结材料中说:这种支援“是扶持知识青年集中下乡村队尽快办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农牧业先进单位,为知识青年坚持乡村创造条件,为帮助青年场队实现农牧业机械化,发展农牧业生产建设服务的。”对所支援的物品,由盟知青办当年知青办的总结材料中说:有针对地进行分配和安排。他们首先对捐赠物品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其次提出了指导意见,要求各个旗、县知青办在物资发放的过程中,“既要鼓励先进集体,又要照顾知青较集中、但生产条件差的生产队。”“知青有使用、保管权。”“分配给车辆的地方,司机要从知青中选配。”当然,所捐赠物品物资的城市都希望这些东西能送到属于自己城市下乡的知青队、组中。这些援助物资,大大地提升了巴彦淖尔的机械化耕作水平,稳定了下乡知青的情绪,使他们“坚定信心,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在物资极度匮乏的那个年代,如同雪中送炭,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为了便于了解当时的分配情况,特此附录巴彦淖尔盟知青安置办公室的一份关于分配支援物资的通知:


关于分配北京支援物资的通知

各旗县知青办:

今年北京市无偿拨给在我盟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一批车辆和物资。现随文分配各地,望按数查收,并做好分配准备工作。

在目前车辆、物资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北京拔出一批车辆和物资无偿的支持青年。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委、市革委对知青工作的重视和关怀,也是对我们做好安置工作的有力支持,对知青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为此,建议在收到车辆和物资后,举行发送仪式,并向北京写信表示感谢。

分配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分配时既照顾有北京知青人数较多的组、点,又要适当照顾边远地区;既要鼓励先进集体,又要照顾知青较集中但生产条件差的生产队。

二、物资要全部发给北京知青点、组上,他们有使用、保管权,知青办、公社不要留用。要登记造册加强管理,并报送盟知青办。分配给车辆的地方,司机要由知青中选配。

三、缝纫机、收音机要由知青点集中管理使用。不得变价出卖或私自转送他人。不需要时由旗县知青办另行分配并报盟知青办。过去已奖励和赠送过收音机的知青小组,不再分配。

四、药品按人均发放到有北京知青点、组上。器材发放到有北京知青赤脚医生的点、组上。要严格按卫生部门规定用药、严防过敏中毒。

巴盟知青办

1974年9月3日

车辆及物资分配清单见附表。

一、车辆分配:

杭后四支公社新和一队货用三轮车一辆

临河长胜青年队130汽车一辆

以上仅为一例,像这样的分配物资的通知,巴彦淖尔盟知青办和各旗、县知青办都曾不止一次地下达办。当年河套平原上许多有插队知青的社队,都曾得到过这类支援物资,出现过知青和当地社员一起欢欢喜喜地接受支援物资的情景。继北京、天津、呼和浩特、包头等大、中城市面向巴彦淖尔插队知青捐赠物品物资之后,中共巴彦淖尔盟委也于1978年5月作出决定,调拨10台拖拉机给10个社办知青场站,以进行重点扶持,并要求这些知青场站实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

当年各级党委、政府对知识青年工作的重视,还表现在舆论关注上,主要通过报刊和广播来体现。回顾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每个阶段从开始到高潮,都是通过“典型引路”发展前进的。而每个典型,又都是通过报刊、广播来宣传树立的。来到巴彦淖尔盟的各路知青,自然也一直受到舆论的关注。早在1960年11月,《内蒙古日报》就曾登载通讯,宣传从上海来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落户的知青欧玉莲的先进事迹。

1961年间,为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造舆论,《内蒙古日报》曾刊发题为《青年们,在农牧业战线上发出最大的光和热》的社论;内蒙古话剧团还排练、演出了七场话剧《邢燕子》。之后就有呼和浩特、包头等地的知青到巴彦淖尔落户。

1964年到1965年间,在北京、天津、呼和浩特、包头等大中城市知识青年一批批来巴彦淖尔插队落户的高潮中,纸刊和广播的报道更是接连不断,几乎对每一次大批知青的到来,《内蒙古日报》和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都要发布消息。《巴彦淖尔报》和广播电台自然更视为已任,把每条这样的消息都安排在重要位置来刊登、广播。《内蒙古日报》在1964年7月3日发表了《新民大队欢迎新农民》的报道,记述临河县狼山人民公社新民大队欢迎包头知青的情况,还配了题《认真安置热情关怀》的评论文章。

1964年8月,新华社报道有关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情况,其中提到:到内蒙古自治区的知青主要安置在了巴彦淖尔盟农区。

1964年和1965年间,巴彦淖尔盟插队知青中也又涌现出一些新的先进典型,较突出的一个是1965年到五原县海子堰公社先锋三队插队落户的天津女知青昝振英,1966年以来,他多次评为县、盟、自治区级知青先进个人,1968年被选拔为公社干部。1970年8月18日《内蒙古日报》刊登题为《广阔天地炼红心》的文章,报道她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先进事迹。

巴彦淖尔盟知青中的先进人物还有很多。后来国务院知青办发出《关于汇编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人物集的通知》,在内蒙古自治区知青办提出的建议名单中,有巴彦淖尔盟知青邱家恒、陆航程、武绍亮、王明祥、钱忠义(女)、张志仁和杨焕香(女)。这些人的事迹大多上过内蒙古和巴彦淖尔盟的报刊、广播。

此外,知青中的先进人物事迹还被一些作家、艺术家写成报告文学或编成小戏、快板、歌舞等文艺节目进行宣传。当年巴彦淖尔盟从城市到乡村大大小小的舞台上,都曾出现这样知识题材的节目。如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的全区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汇演中,就有巴彦淖尔盟蒙古族学生乌云其木格和汉族学生王晋义共同表演的,表现知识青年到农村参加劳动的舞蹈《新社员》获奖。20世纪70年代,巴彦淖尔盟歌舞团还曾演出过由著名剧作家官一鸣编剧的反映知青生活的小戏《永葆青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029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238评论 3 3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57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214评论 1 28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324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9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16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96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31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19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6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41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9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28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52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79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世纪60年代,巴彦淖尔盟盟委和行署还都设在磴口县的巴彦高勒镇,当时全盟人口110万,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民间素...
    亚宁阅读 598评论 4 12
  • 巴彦淖尔知青录(最新全本) 目录 第一章 道路篇 1、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背景 2、巴彦淖尔,安置知识青年的理想天...
    亚宁阅读 1,802评论 4 15
  • 北京、天津、呼和浩特、包头等大中城市和知识青年大批来巴彦淖尔盟插队落户的1964年和1965年,正是巴彦淖尔盟农村...
    亚宁阅读 890评论 0 6
  • 5、兵团,铺开在河套的大摊子 就在1968年至1969年间全国掀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的热潮中,中央为减轻农村的...
    亚宁阅读 5,616评论 4 12
  • 知识青年,词义原指受过学校教育、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人。可是自从中国出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之...
    亚宁阅读 3,485评论 4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