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院校的源流之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1)
美术考试跟普通高考不一样,美术考试要有一个目标。要报具体学校和专业,根据每一所学校的情况,决定怎么考。每一个学校都有各自的特点。普通高考是全国考生一张卷子,分个文科理科。如果不了解这些特点,我们的考学就会变成事倍功半。
讲美术的院校的源流,肯定绕不过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学校的校史,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的美术史,中国近现代发生的美术事件,80%以上都和这两个学校有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界称之为“老大”,中国美术学院就被称为“老大哥”。这两个名称很形象的表明了这二个学校在美术界的地位。一个是老大,说明他是是中国所有美术院校里最牛的。因为它叫中央,中央的意思就是中心,他是个标杆。自然是老大了。那为什么中国美术学院会叫着老大哥呢?因为在整个的发展的这个源流里,中央美术学院的很多的老师都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所以被称为老大哥。可以讲所有的美术院校和这两个学校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这两个学校的办学风格,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所有的美术院校。这些美术学院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做了选边站。作为考生了解这两个院校各自不同的风格,对参加美术高考有益处。
美术高考的评卷,带有很浓重的个人感官色彩。以中国美术学院的评卷方式来看,里面有评卷过程的介绍,参加评卷的老师、教授,也发表了他们各自对试卷的看法,带有很强的学校特色和主观色彩。每个学校和省份评卷过程都大同小异。
网上也有很多争议,谈到两个学校哪一所更好些,对这两个学校各种各样的问题讨论也很活跃。
我转述两位名人的话,看他们怎么评价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我觉得他们的话,相对来说更有说服力。各位家长和考生自己做一些判断。
我引述吴冠中先生的话,来说明央美和国美的看法。吴冠中先生的背景,跟大家做一个介绍,他是民国时期最后一批派往法国学习的公派留学生。毕业于杭州的国立艺专,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当时在法国学习的,还有他两个同学,朱德群和赵无极。解放初期,他们三个人在法国讨论是否回国的问题,结果另外两个都留在了法国。吴先生回国。后面的事情是赵无极和朱德群,在法国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得到了法国的骑士勋章。作为外国人是很不容易的。吴冠中回到中国,想回到国美,也就是当时的杭州艺专继续任教,后由同学引见徐悲鸿,去了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期间,非常不适应中央美术学院的办学风格。最后是到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他是美术界的一门大炮,发表了很多言论,美术界的很多人不喜欢他,但也有很多人推崇他。这是个评价两极的人。至于他的画,在专业上做了很多从林风眠以来的那种探索,在改革开放以后,他的绘画作品很受欢迎,卖的很好,吴冠中先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也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
吴冠中先生对国美央美这两个学校有一个评论。他说;新中国美术史基本上是有央美国美两个派系构成,现在艺术风格恐怕都不明显。
过去非常明显,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艺专时期,林风眠彻底把巴黎美专的那套教育搬到中国,有西方古典的基础课,也有现代主义,徐悲鸿的央美完全是是搞现实主义,当时两校的教师也好,同学也好,相互不屑,门户之见很深。但是大家都承认80年代以后,国美人才辈出,央美基本缺席。90年代以后,这两个学校出的人都不太多了,中央美院一直坚持徐悲鸿的现实主义,很顽固,国内出人才的根源还是林风眠的教育思想开放,现代艺术性比较高,现在相互融合,去国外的人多了,而国外的好东西也都能看到了,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将来真正的画家,我觉得很可能是从民间出来的,像马提斯,他们都不是从美术学院出来的,为什么呢?他们没有约束,有的是自由,现在学校里规矩多,搞艺术的人麻木了,把自己的感情消灭了。以上表述的都是吴冠中先生的原话。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他对央美还是有很多不满的。所以说这是他的一家之言,我个人的看法,他的说法是有道理,也说明了这两个学校的基本特点。绘画风格来讲是现实主义的,还是表现主义,还是抽象主义不在我们这里考虑。总体来说,给我的感觉是国美相对来说比较开放一点。央美毕竟在北京,政治任务多。敏感性强。国美的不在政治中心,江浙一带文风,比较自由开放一些。
这是他的说法。
另外我再转述一下邱志杰先生的对这两个学校的评价。邱志杰先生原来是中国美院跨媒体学院的教授,现在调到中央美术学院任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他的访谈登在美术研究2017年第二期,这是正式的一个说法了。他说,两个学院的校史其实是紧密的交缠在一起的,他发现林风眠先生1925年当了北平艺专的校长,1928年才到杭州创立国立艺术院,两个学校在抗战时期,在湖南的沅陵合并成立国立艺专在重庆的一起度过的,国立艺专在重庆渡过了璧山和盘溪时代的艰苦岁月。抗战胜利后国立艺专迁回杭州,一部分人分离出来到北平恢复北平艺专。解放后,杭州的国立艺专则是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两校引为骄傲的很多大师,像刘开渠、董希文、李可染、李苦禅等,其实都是两边挂名的。从源流上说,真的是少林武当本是一家。而像央美和国美这样的老牌名校,有一点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尊重专业。你要是素描画的好,书法写得好,到哪里都是和你价值标准差不多的人,因为大家的训练历程其实是很相似的。特别是我本来就是老浙江美院版画系毕业的,老美院国油版雕老科系的很多价值标准本来就是我所认同的,所以我真的完全没有什么不适应的阶段,一来到央美,就很顺畅地投入了工作。两校学风上的差别当然也有。总的来说,中国美院很注重人文视野宽阔、理论探索的高蹈,学风比较自由,教师和学生都比较“神仙”,甚至有某种天才崇拜,对特立独行的“怪咖”的容忍程度比较高。央美这边比较崇拜埋头苦干的扎实的工作量,学风比较严谨。承接的大项目更为繁忙。就我所处的实验艺术这个专业而言,央美这边的学生离798近,看的展览多,受的刺激比较直接,成名的欲望比较强,学习更努力。而国美跨媒体的学生,比较抽离,更能静下心来读柏拉图读《二十四诗品》,谈论一些“杜尚之后的马克思”这类话题。这在我看来也挺好的。从毕业展的效果看,央美实验艺术学院这边比较整齐,不会有特别掉链子的学生。这是教学抓得比较紧的结果。国美跨媒体的学生,则水平不太整齐,但尖子非常突出。这是因为教学比较多元和自由,一旦出现懂得自己用功的学生,就会非常出色。这种差别有点像儒家和道家的差别。当然,这差别是硬要说就能说出来的,其实没那么大。央美这边,其实也很崇拜自由。尹吉男老师一句“星期天绝对不学习”,这么一句仙气十足的话,也是传为美谈。去年毕业季晚会上,西川老师领着学生读屈原,真是文人气英雄气十足,荡气回肠。伟大的学院,必是高迈的理想和踏实的功课的完美结合,这一点,两校其实无二。我在中国美院的时候,就是比较强调大工作量,自己也是苦逼工作的典型。有时候会被国画系的神仙们善意地嘲笑。像尉晓榕、林海钟他们,都是要到山里和和尚们参禅的。像我这么忙碌的俗人,是很被他们鄙视和同情的。我想,在中国当代艺术教育里面,有这样两家既血脉相连,又各擅其长的伟大学院,对于整个国家的人文环境是极其幸运的事情。许江院长对我非常信任和照顾,我在国美时被特许不担任行政工作,不开会。只是做著名教授尽情实验,有时候做得很冒险,但每次都天然地获得大家的肯定。许院长能同意我调任北京,一方面是理解我家庭在北京长期两头跑的实际困难,一方面也是他的胸怀和理想,其实远不止于搞好一个中国美院。他能意识到这对于国内的当代艺术教育有正面的作用。两所伟大的学院之间,本质上不是竞争的关系。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中央美院是屠龙刀,中国美院是倚天剑,但重要的是藏在刀剑中的《武穆遗书》,是为了把中国当代艺术教育搞好。范迪安院长给我看过一份教育部的教改方向的文件,未来的趋势,会是各院校之间资源共享,课程共享,教师流动,学生流动,互认学分。这一教改趋势,在不同院校的传统系科中要马上启动可能还有点困难。但是新专业中,特别是在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和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之间,应该是最容易实现的。因为双方的互补性很强,有需求,有信任,加上现在我对两边都非常熟悉。我在国美还在带硕博学生,其实我都让他们研一的时候尽可能把必修课修掉,研二开始就有大量时间来北京呆着。有一次我介绍国美和央美那边的博士生认识,交换一个资料。过了几天他们就主动跟我说,能不能建立起一种正式的交流机制。总的来说,在国美任教,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课程研发,和学生的第一线的接触。来到央美之后,思考得更多的是制度设计。
本人对邱志杰教授的说法说,央美比较严谨,学生企图心强,国美比较抽离,学生学术视野比较大,这个我本人是比较认同。他对学生的评价我觉得也是很到位的,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央美学生水平比较平均,因为很严谨,有勤学苦练的文化传统。国美这边是高低差别很大,好的很好,差的当然也不怎么样。这个是个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评价非常的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