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箴言:教育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 结果必然是抑制生长。
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成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杜威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做人生中一个未成熟的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
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今天的情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
真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
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
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什么是最好的环境?
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
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到了大学阶段,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爱因斯坦在文章中引用过这样一句话,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例如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的熏陶,这样的人称为大师。
大师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个便是在大学里。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罗素指出,一个理想的教师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就是目的。
以上摘自《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中的《教育的七条箴言》一文,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