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中,王阳明强调喜怒哀乐原本是正常的,但不能有“私意”。
原文: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王阳明说,喜怒哀乐的本来状态自然是中和的。才自己附着少些意念思虑,便是过分、便是不及,便是私心。
乍看上去,这句话非常奇怪。喜怒哀乐原本就是个人情感的体现,如何能不附着“私意”呢?难道要人扮演一个无情的“情感机器”么?
不过我们可以结合045段落来理解。陆澄因为担心家中的孩子病情,而坐卧不宁。王阳明劝他说担心亲人原本是正常的事,但是如果过分干扰了正常的生活,在看似合理的情绪上随意地加码,肆意地表达,就不再是正常的情感了,而是掺杂了自身不合理“私念”的行为。因此,说喜怒哀乐不应有“私意”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
1 人们训练自己的肌肉,增进自己的知识,增强自我意志,培养某种一技之长,在这些方面,我们都觉得训练地越多,越有成效,掌控力越强,能力越大越好。正所谓“技多不压身”。然而,如果这些不断增强的是我们的武装和盔甲,那它们需要保护的是什么呢?从逻辑上来讲,我们改变某些方面总是为了保护某些方面不必改变,不然需要改变的那些能力、财富、知识就没有了明确的目的。拿最基本的目的来举例,许多人选择改变的目的都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或者说“赚钱”。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不改变任何的其他事情,单单改变目的呢?也就是不再以赚钱或是追求物质生活为目的?现在的舆论中这或许被称之为“躺平”,也就是说与其改变那么多其他的条件来达成赚钱的目的,那不如直接放弃这个最终目的,前面的那些改变也就不必须了。所谓“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很轻松”。
不过从这个词产生之后的诸多反映来看,这种改变“根本”的做法往往不受欢迎。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非仅仅针对“躺平”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来说,鼓励改变什么,不鼓励改变什么,似乎有一个模糊的顺序,其基本与外在环境相关。需要改变外部世界的,如财富的增加,住更大的房子,买更贵的用品,义无反顾;需要改变自身以适应改变外部世界的,如增加知识,获取更高学历,培养团队精神,也因与外部改变相关而受到欢迎。但涉及到人与人关系,特别是人与自身关系的方面,许多人则难以做出改变甚至是拒绝改变。如“喜怒哀乐”,或许有人刻意训练自己压抑愤怒,因为那毕竟影响了别人,但很少有人训练自己“喜乐”的情绪。仿佛情绪才是我们活着的最大目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或是“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其实是比“赚钱”更加具体的生活目的。
但儒家显然与现代社会的习惯不同,与改变别人相比,他们坦然接纳了自我情绪需要训练这一设定。当然,其实许多前现代的思想、宗教理论都极度重视自我情绪的训练。在自然界难以改变的时候,更多地考虑改变自我而非改造自然。这确实是两个时代的不同点。王阳明在此处强调喜怒哀乐不可有“私意”,显然就是对自我情绪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