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确定实现梦想的最佳路径
读完安东尼的书,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上完教练课程,我更觉胜利在握。回到现实才意识到,再伟大的梦想还要从脚下的这一步迈出去。
出国留学,是我所渴望的。但出国,意味着花光了所有的积蓄。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的未来,日子怎么过?万一母亲生病,需要钱,我又怎么办?这时收到了一封家书,信中说:“这年头,花钱容易赚钱难。你把仅有的钱全花光了,等你留学回来,既没有靠山,又没有工作,年龄也不小了,你拿什么跟人家竞争?”家人的话不无道理。
“第一步迈向哪儿?”我问自己。
我的太极拳老师说,迈出去,先脚跟着地,探探虚实,稳了再整个脚掌落地,否则马上缩回,再探其它的地方。可是,实现梦想不是打太极,就算脚跟着地,也是有代价的。
一直以为自己很独立, “靠自己”是我想要的。然而,此时此刻,我终于有机会完全“靠自己”做决定了,却恨不能有人替我决定,恨不能有人告诉我这一步走得对不对,错了怎么办。
这想和做,原来不是一码事儿。我真是矛盾啊,讨厌按部就班的日子,面对不确知的未来又害怕;讨厌被人控制,自己可以控制了又担心。我到底想怎样呢?我是不是脑袋一热而发了一场梦?
“不是。”我告诉自己。
“为什么不是?”
“我喜欢和人交流,喜欢帮助人、关心人,再没有比助人助己的教练事业更能发挥我的兴趣爱好了。再说,教练在国外已经很普及,中国一定会像国外一样,在企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普及教练,只是时间问题。”
“既然清楚不是发梦,又犹豫什么呢?”
“训练自己成为职业教练,出国和不出国,两条路都走得通。如何选择呢?”
我已经比较了两条路的利弊各是什么,但差别不大,难以抉择。从投资与回报的角度,怎么看,出国都是花钱最多,风险最大的。
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出国,因为本能告诉我要这么做,尽管我找了一堆理由来说服自己出国是更好的选择。我相信,即使不出国,我也能找出一堆理由。正如朋友问,难道不出国就不行吗?
我说不是。很多人从未踏出国门,但这并未影响他们成为某个领域的国内、甚至国际专家。德国的哲学家康德,生在柯尼兹堡,死在柯尼兹堡,一生没有离家超过 10 公里,更不用说出国,但是几百年来他的思想影响了西方哲学,研究哲学的没人不知道康德。所以,我只是选择了一条我想走的路。只要方向正确,实现梦想的路有多条,不需要千篇一律。最怕方向错了,我知道教练是我一生要走的路,不会错。
当然,为了稳妥起见,我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我决定在国外学教练的同时,再拿一个与教练相关联的心理学或者人力资源的研究生学位。这样万一再创业失败,可以不用担心找不到打工的机会,因为人力资源人才是国内紧缺的。
那个时候,我相信“凡事应该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看起来是给自己的选择上了保险,但留有后路,又怎能绝地而重生呢?假如昨天可以重来,我一定不给自己留后路。这么做,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毕竟每个人的极限不同。但对我来说,奇迹发生在斩断退路之后,这是后来走了弯路才悟到的。
我以为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出国,自己够有魄力。到英国后,发现有个中国同学,学费不足,生活费完全没有着落,通过半工半读她拿到了学位,而且学习并不比其他同学差。还有一位津巴布韦的同学,以避难的身份逃亡来英国,身无分文,学校免了一部分学费,她也通过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
我看到梦想的实现,钱并不是决定因素。当一个人不惜一切代价想做成一件事,路自然会开。
尽管为如何实现梦想,该走哪一条路,怎么走,我做了精心的规划。但是出发后,还是发现无论多么精心的规划,都像天气预报一样,并不总是准确的。预计不到的状况层出不穷,事业、家庭、健康像一张网一样交织在一起。割掉哪一块儿,网都会破。除非为了事业,可以身家性命皆不要,割舍易如反掌。偏偏我事业、家庭、健康都想要,这几样可谓是一变聚变,挑战层出不穷,早已不是最初的路径,但方向从未改变。
“究竟哪一条是实现梦想的最佳路径呢?”
“坚持到梦想实现的那一条路。”我说。
第七章
超越自我,为梦想而行动
1
语言障碍:奇迹发生在斩断退路后
走在爱丁堡的街头,我的兴奋没持续几分钟。简单的问路,我要人重复几遍才能听懂。苏格兰口音,怎么听都不像我听惯了的 BBC 英语。
我的专业是“行为心理学”,没有心理学知识和经验的我像听天书,老师的苏格兰口音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我的眉头一天比一天邹得紧。同层楼的新加坡女生简(化名),有一天在厨房关心地问我,是不是不适应。简在这里读书两年,刚毕业。和简平时还能说上几句,估计她不会笑话,于是我告诉她,学习太吃力,我想转学人力资源管理,至少自己有管理经验。但是内心很挣扎,不知道是否转学转专业。
听我说完,简笑了。拍拍我的肩,她若无其事地说 ,“这不是什么难题,好解决。”我心说你来自新加坡,英文本来就好,怎么可能理解我的难处,我有些失望。简好像没看到我失望的表情,挪了挪椅子靠近我,讲起她的故事。
简是新加坡一所大学计算机系的老师,她是学校公派的。来的时候,她直接插班到计算机系的三年级学习,结果根本听不懂。她不可能要求单位延长进修时间,也不敢告诉单位自己身为三年级的老师,来英国听不懂三年级的课,退学更不可能。
简是个基督徒,她不断去教堂向上帝祷告从而获取了信心。她相信上帝安排她到这里,就一定有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简利用课余时间旁听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经过一年,她完全赶上来了,导师说她创造了奇迹。简鼓励我要坚持,我也会创造奇迹的。她甚至建议我多去教堂,认识她信靠的那位上帝。她说上帝会给我信心。
简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点希望,但很快又泄了气。她是两年的学习,而我只有一年的时间;她的英文比我好,我怎么可能克服这些困难?
我已经放弃,然而简没有放弃我,她拉来印度同学阿甘(化名)帮忙。阿甘还没毕业,就被伦敦的一家跨国软件公司录取,拿下了 5年的工作签证,是同学中的幸运者。但是阿甘告诉我,不是运气,而是坚持。阿甘一入学就开始找工作并参加各种大学生招聘会,了解雇主的需求,然后在学习期间有意识地从知识和经验方面积累。他大量投简历,上百封简历才能换回一个电话面试。可惜的是他心情过于紧张,常常说不到 5 分钟就丢了机会。阿甘沮丧过,但是他的目标是毕业后必须留在英国工作,所以坚持了下来。今天的工作,是几年投了上千封简历的结果。阿甘鼓励我一定要坚持。他说爱丁堡大学是名校,就像奔驰、宝马一样,是雇主们的首选。
阿甘能做到,并不代表我能做到,人跟人是不同的,我还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这些困难。哎,试都没试就放弃了,我丝毫没有怀疑这么对待自己多不公平啊。
一个月后,我转到了同样有名气的兰卡斯特大学。
我转到了“人力资源发展与咨询” 专业。遗憾的是,这丝毫没有令到学习轻松。一个月后,老师询问大家是否有学习困难。我大胆地建议:“英文好的同学,能否稍微放慢一点说话的速度?太快,我听不懂。”
“我本来说话就这样,怎么可能为你专门放慢速度呢?听不懂是你的问题,你来这个国家之前就应该知道这里是讲英文的。”之前一直在美国读书的希腊同学丝毫不给面子,直接拒绝了我。
我像被人猛地抽了一巴掌,脸火辣辣地疼。这位女同学平时就心直口快,我清楚她不是针对我,但还是猝不及防,不争气的泪水又在眼眶打转。老师赶紧打圆场:“尽量吧,大家互相帮助。”
下课后,我第一个冲出教室,任委屈的泪水哗哗地流。我以为大家是同学,会互相帮助。那股埋怨的情绪刚上来,我开始意识到教练的“凡事内看,承担责任”。
“同学说得对,听不懂是我的问题。”我对自己说。
既然是我的问题,只有自己来解决了。不可能再转学,已经没有退路。现在,不行也得行,不然几十万的血汗钱可就打水漂了。
“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语言关呢?”这一问,我居然想出了很多办法,让自己大吃一惊。
“为什么在爱丁堡没想到呢?”
“问的问题不同。”我对自己说,“在爱丁堡我整天问的是‘要不要转学转专业’。”
“为什么在爱丁堡没有问自己‘怎么才能克服困难’?”
“因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我说出声来。幸好在自己宿舍,不然这么自言自语,准被人当作发疯了。
凭什么我就那么肯定自己不行呢?我的依据是什么呢?完全没有,我不过是又被自己的限制性思想铐住了。怎么课堂里学的教练,一到生活中,就忘了呢?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行动就不盲目了。我开始去教堂和英国人交流,又通过学生会找了一个历史系的本科生。每周五下午我们一起喝咖啡,我给她讲中国文化,她给我讲英国人的习俗。我同时又去旁听各种社团讲座。
有一天,我刚过横穿校园的马路,一对大约 70 多岁的老夫妇喊住了我。原来他们在学中文,有一个词不会念向我求教。这种学习精神不仅令我感动,而且启发了我。我开始在厨房、汽车站、火车站,厚着脸皮创造一切机会和当地人聊天练口语。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我的口语和听力飞速提升。
我们的学习有大量的小组讨论,小组做项目也被列入学分。最初是老师安排小组,一些口语不好的同学根本参与不了讨论,对小组没贡献。英文好的同学有意见,要求自愿组合小组。老师同意了,但前提是小组一定有不同国家的同学。我被口语好的同学抢到了一个小组,口语不好的同学没人要,只能自成一组。
研究生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任务繁重,老师不可能给学生补习英文。我和口语不好的同学面临的困难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我没有再寄希望别人为我而改变,而是改变自己。
在攻读学位的同时,我又奔走伦敦学习 NLP—神经程式语言学;利用做论文的间隙,我到美国加州大学继续 NLP 的深造。像简一样,我创造了奇迹。
如果不转学,留在爱丁堡大学,我相信一样会创造奇迹的。转学转专业又增加了一笔额外的费用,多折腾啊。不过,为什么简和阿甘用亲身经历都不能说服我呢?因为他们的经历是他们的,不是我的。如果他们能像教练一样,给我照镜子,让我看到“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这个想法,根本不是真的,我很有可能就会留在爱丁堡,或者最起码试一下再决定。
这不是简和阿甘的错,相反在异国他乡遇到这样的热心人,是我的幸运。人喜欢给别人建议,但不是所有人愿意照做,特别是像我这样固执的人,很难被说服。不过话说回来,到了兰卡,没人帮助,没有教练,为什么又能克服困难呢?
被逼上绝路了,由此我看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模式。一旦没有退路,能力会超常爆发。只要还有一点退路,我一定绕道走。说穿了,是回避。比如打工的时候,一不顺心就辞工,曾经一年内我换了三家公司。这次又是通过转学转专业来回避遇到的困难。
人生中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避开。为什么一定要等到避不过去了,才豁出去呢?避来避去,走了多少的弯路,错失了多少的良机啊。
既然在没有退路时,我才有最好的表现,那就斩断退路,知难而上,我对自己说。(本文首发于www.wrencoaching.com,版权归任卫红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