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出自《庄子•山木》一文,是庄子回答弟子问题的一段语,所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君子应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宛如依傍大道而行,却非全然契合,如此方能免于世俗之羁绊与负累。境遇不佳时,化身为蛇,潜藏于草丛,与蝼蚁共栖,居泥泞之穴,食不净之物,以求自保。时运亨通之际,则腾空为龙,翱翔九天,掌控风云,吞吐云雾,遍洒甘霖,尽显其非凡之才。
原文大致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一日,庄子携弟子漫步于山林之间,偶遇一株异常繁茂的大树,令人诧异的是,它并未遭伐木工人之手。庄子借此契机,向弟子发问,探究其背后缘由。弟子深入探访伐木工,得知此树因皮糙肉疏、枝繁干曲、油脂稀缺而水分充盈,早已被家具、建筑及工艺品市场所遗弃;作为薪柴,又因烟大味重、不易点燃且燃烧效率低下,为多数人所摒弃。最终,他们得出结论:“此树无用,故得以保全。”庄子闻言,笑道:“正因其无用,方能安享天年。”
夜幕降临,庄子一行抵达友人农庄,友人热情款待,决定以铁锅炖雁(雁在此处喻指鹅)为宴。吩咐童仆宰鹅时,童仆面临抉择,询问主人:“一鹅能鸣,一鹅哑然,当杀何者?”主人答曰:“能鸣者,司晨守家,尚有其用,故杀不能鸣者。”
次日,弟子在回味佳肴之余,忽觉灵感迸发,向庄子提出一深刻哲理:“昨日山中大树,因无用而得存;而主人之鹅,亦因无用而先遭不幸,先生以为何解?”庄子轻抚弟子衣襟上残留的鹅绒,笑而不语,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而后缓缓道出:“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当有龙蛇之变。”随后,庄子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番关于人生处世的高深哲理,令人豁然开朗。
“我将徘徊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置身于这微妙的平衡之中,仿佛是贴近大道的边缘,却又未真正融入其内核,因此难以摆脱束缚与牵绊。若能顺应自然法则,悠游自在,或许便能超脱此境。无誉无毁,时而如龙腾九天,时而似蛇潜幽暗,随岁月流转而变,不执着于一端;时而锐意进取,时而退守自保,以和谐为尺,悠然自得地生活在万物之初,驾驭外物而不被其所役。如此,何惧外物之束缚与拖累?此乃神农、黄帝所秉持的处世之道。”
“谈及万物之真谛,人类之传承,则又另当别论。聚散离合,成败毁誉,皆乃常态。锋芒毕露易遭挫折,显赫尊荣易致倾覆,有所作为则难免损耗,贤能之士亦常遭算计,而庸碌之辈亦难逃欺侮。何必固执一端,画地为牢?悲哉!弟子们当铭记于心,或许唯有回归自然,方能寻得真谛。”
“木雁之间”的典故,寓意深远。成材之木遭砍伐,不成材之雁亦难逃厄运。此非倡导中庸之道,而是告诫我们需审时度势,智慧藏锋。才华横溢者,亦需懂得韬光养晦,方能保全自身,远离祸患。而能力不济者,亦应自强不息,以免遭人轻视。更进一层,它提醒我们要洞察事物本质,明了木与雁虽同为有用之物,却因性质不同而命运迥异。故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能明辨是非,灵活应对。
“龙蛇之变”则是对人生境遇的精妙比喻。人生如戏,角色多变。时而需如龙般翱翔天际,展现非凡才华;时而则需如蛇般蛰伏静待,积蓄力量。被誉为商圣的范蠡,其前半生才华横溢,备受赏识,助勾践灭吴,位高权重,财富盈门,但其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后期迅速收敛锋芒,毅然决然地舍弃一切,归隐山林,终获善终。
好与坏是一时一局的事,需要判断分析、区别对待,做到境遇各异,应对有方。人生在世,应随环境而变,做善于处世、懂得自保的智者;需保持一颗平和之心,明白世间万物皆有其时运与定数。当良机降临之时,自当奋力一搏;而遭遇困境之时,亦应懂得隐忍退让。如此处世,方能游刃有余,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