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全人教育思想,要求孝顺父母、修德行善和读书学习三者不可偏废,那么它们在先后顺序上有没有冲突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众人,并且要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德行善然后再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有人会说,以较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按照规矩行事往往会比较吃亏,在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不过这个问题需要辩证来看,儒家强调修德行善会有内在的快乐,这其实是一道选择题,你是要短暂得到利益而丧失内心的一种真诚的快乐,还是要坚持内心真诚。照着原则去做事,也许短期内会有些损失,但长期看来,内心的快乐是不能替代的。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也就是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分为人格教育、人文教育和人才教育。“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都是人格教育的要求,是一种与人交往的自我要求,因为人格教育必须自我要求,由内而发,绝不能只是被动而已。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才教育是指培养个体某项专长,用之于外服务社会。目前的教育可能更注重人才教育而忽略的人格教育和人文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往往会变得自私自利,人格会有瑕疵,对社会的长久发展会有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