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一个许久不见的老友发了一条朋友圈,大致内容是炫耀自己新认识了几位业界大佬。虽然他的言语没有那么直白,但也不难看出文字间的得意劲。
朋友们都很捧场地在下面点赞、评论,恭维他还只是一个大学生就已经这么厉害了。
这个老友是我们公认的“交际花”,从中学时代开始就十分擅长结交朋友、拓展人脉了。当我们还在埋头苦读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社交活动。
进入大学后,他更是成为了整个学校的万事通——热衷于参加学校的各级学生会和各种社团,全校的八卦他都知道,哪个系的美女和帅哥他都认识,去超市买个东西,一路上遇到的也都是他的熟人。
所以,他常常会在朋友圈里秀出自己的人脉关系:什么时候加了哪个业界大牛的微信,什么时候跟某个组织的负责人吃了饭,什么时候又和哪个大佬一起参加了会议。
每当我们聊起近况的时候,他都会惊讶于很多同学在大学竟然完全不经营自己的人脉关系,他常常说:“你们现在不结交一些人脉,以后要怎么办啊?”
在大学里,真的有必要去结交所谓的人脉吗?
02
大学里有很多人参加了很多社团和组织,每天奔波于各种活动之中,努力结识各样的人,在同学们眼中成了混得风生水起的人;也有很多人沉迷学习,专心地学习自己的专业课,没那么在乎所谓的人际交往和人脉资源,却被称为了“书呆子”。
这两种状态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
记得我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也曾纠结徘徊过。
刚开始我仍然像高中一样,勤勤恳恳地上课、学习、看书、做功课,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每天都过着简单的生活。
后来,有很多学长学姐不断地告诉我,在大学里这样“死读书”是没有用的,我得学会去结交一些朋友、搭建一些人脉。
这样的话听多了,加上看到大家好像都在各个组织之间游刃有余,过得风生水起,于是我决定做一些改变。
慢慢地,我的确开始参加一些组织和活动,也认识了一些校园活动的大牛,加了他们的微信,拥有了一大批共同好友,发现原来兜兜转转活跃的都是那些人。
我的微信好友开始迅速飙升,从原先的几十个变成了四五百个,每天刷着大家的朋友圈,成为了彼此的点赞之交。
微信好友的上升给我营造了一种朋友很多的假象,不管说起谁都能搭上腔,我也以为自己的确有了很多所谓的人脉。
可是,一个人的精力终归是有限的,我专业课的成绩也在此时开始悄然下滑。
到了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因为英语成绩几分之差,我失去了一个去新加坡交流的机会。而最后被选上的,是一个之前一直排在我后面,却埋头努力很久的女孩子。
当时知道这个结果后,我有些欲哭无泪,因为我一直期盼着这个机会。我以为自己丰富的简历会为我赢得这次机会,可是,在专业成绩比拼环节我却落了下风。最后,它落入了被大家称为“书呆子”的人手里。
交流一个学期回来后,那个女生在我们学院也成为了一个传奇一般的人物。
大家都抢着认识她、向她了解出去交流需要满足的条件,各种活动也会请她去分享一些经验。
她没有刻意去找那些人脉,大家却找上门来了。
03
其实,人脉本质上来说其实是社会价值的交换。
首先努力做到自己拥有可以交换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发现自己不由自主认识了很多人。
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他是最厌恶人际交往和最不擅长搞人际关系的。但当他发现新元素后,院里一片鼓掌欢迎,他也成为学院里最受欢迎的人。popular这个词,跟科学怪人也奇妙的搭上边了。
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年轻人受到了误导,把人脉当成了一种灵药、一种快速致富的手段。
各种书籍和导师都在夸大人脉的作用,觉得有人脉了就一定能成功,成功也一定得依靠人脉,不懂社会不懂经营人际关系就没前途和出路了。
这也让很多大学生产生了困惑:到底应该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上,还是积累人脉上?
我想说的是,还是先提升自己的实力,把自己变得更强大。与其你去寻找和笼络人脉,不如你自己变成别人都想结交的人脉。
04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不要为了人脉而人脉,而是要用时间去完善自己的能力。
表面经营来的人脉都是暂时的,用人格魅力吸引来的人脉才能长久下去。
看过这么一句话“当你发出的光太少,不足以找到人脉的时候,就把光转过来对准自己,持续照亮自己。因为当你足够亮,别人才能看到你,找到你,进而帮助你。”
所以,不要因为你加了某一个大牛而沾沾自喜,因为你只是成为了他的美好的一个旁观者而已。而你俩的关系并不会因为互加了微信好友而变得亲密。
优秀的人是因为各自都很优秀才会成为朋友的,而不是成为朋友后才各自变的优秀。
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不要为了人脉而人脉,最好的人脉是你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