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商鞅的自我突破

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卫鞅在魏国时候,是公孙痤的幕僚。

当公孙痤病重之际,魏惠王前来探视,并感慨,如果爱卿一病不起,魏国可怎么办好?

公孙痤说,卫鞅虽然年纪不大,但有治国奇才。国家大事,主公可以多听听卫鞅的意见。

见魏惠王没有触动,又进一言:如果不重用卫鞅,就请一定除掉他。

魏惠王出了公孙痤的府上就感慨:公孙痤病得不轻啊!一会儿让我重用卫鞅,一会儿又让我除掉他,公孙痤怕是不行啦。

随后,公孙痤对卫鞅说,首先为了国家打算,把你引荐给主公。现在主公态度不明确,游移不定之际,你还是趁早离开魏国吧,小心主公真的下杀手,除掉你。

但卫鞅不这么看:魏惠王既然不能听你的建议重用我,又怎么可能除掉我呢?!

这是卫鞅精准的真知灼见,对魏惠王用人心理的洞若观火。

随后,秦孝公下令,天下有志之士,但凡有治国理政好办法的,必定重用。

于是,卫鞅告别魏国故土,来到了秦国,并觐见秦孝公,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之策。

在秦国,卫鞅与秦孝公合作非常愉快,实施了变法。经过卫鞅改革,十年间,秦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为秦国的后续崛起、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这是卫鞅在秦国自我突破的第一步。

后来,跟秦孝公进谏:秦魏两国,互为心腹大患。以秦孝公的勤勉从政,不如向东图魏国,收取河西之地,这是千秋霸业、帝王根基。

于是,秦孝公让卫鞅带兵与魏国交战。两军对垒,对方将军是公孙卬。

前面讲过,公孙家族与卫鞅渊源很深,颇有深交。可哪里能够料想,足智多谋的卫鞅心生一计,邀请公孙卬宴饮,并缔结同盟之约。

两人相谈甚欢后,就在公孙卬要离开重返自己军队之际,却发现自己落入了卫鞅的包围圈,——就这样,上兵伐谋,卫鞅不战而屈人之兵,取得了秦魏大战的全面胜利。

由此可见,卫鞅为了帮助秦孝公攻取魏国,利用了公孙卬对他的感情与信任。当然,从取敌制胜的角度而言,兵不厌诈,卫鞅除了是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又成为凤毛麟角的军事家。

这是卫鞅在秦国的第二个重大的自我突破。

战败的结果是魏国割让了大片土地,并且付出了迁都别处的惨痛代价。在政治上,秦国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更加坚实的人力物力、财力地利基础。后来在秦穆公等贤明君主兢兢业业的治理下,秦国蒸蒸日上,综合国力终于成为各个诸侯国的翘楚。

直到这个时候,魏惠王才叫苦不迭:“后悔想当初应该听公孙痤的话,重用或者杀掉卫鞅!”

啊,多么痛的领悟!

但是,人是极少能够真正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的。后来,秦孝公薨,新王继位,商鞅处境就天壤之别了。

当然,卫鞅因这一赫赫战功,获得了一大片富裕封地,号曰商,所以,卫鞅又名商鞅。

纵观在秦国这段人生轨迹,卫鞅实现了变法革新、带兵打仗、封疆大吏的一系列新突破。

可这也是卫鞅的重大转折点,在实现了这一突破后,就裹足不前了。

原来,商鞅曾经问手下人,他与五羖到底谁更贤能?

有人就进谏道:五羖是秦穆公从奴隶中选拔出来的,即便以前是人下人,后来官高人上人,可是坚五羖能够坚守初心,克己奉公,吃穿用度非常简约,从不讲究车马排场,大暑热天气,也从来不用打伞盖;五羖去世的时候,秦国百姓上下悲声一片,就连小孩子们都不会面露喜色、也不会唱歌、都非常悲痛。而商鞅公您呢,出入必须有车马轿夫,排场一流;侍从还都需要矛盾剑戟全副武装。而且,您对犯了错的人,责罚都非常严厉,动不动施以黥刑等严厉的刑罚。都说得人心的人,就越来越兴旺;失掉人心的人,就越来越被痛恨;而依赖品德高尚行走于世的人,就越容易得人心;依赖严厉武力手段的人,就越来越失去人心。

可是,卫鞅,根本就听不进去。

所以,这时的他,故步自封,无法进一步突破自我了。

五个月后,也正是秦孝公薨,新王即位,政权交替的特殊时期,失去了秦孝公的庇护,就有人污蔑商鞅想谋反。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卫鞅害怕了。

于是,想逃到魏国去,但是魏国人被商鞅坑地不轻啊,魏王也没有真正悔改自己的失误,仍然不肯接受重用卫鞅,将其拒之门外。

历史不能被假设,那个痛彻心扉、后悔不迭的魏惠王,还是没有真正幡然醒悟。

走投无路的卫鞅,尝试到别的诸侯国去,但是没用,到底又落到了秦国人手里。卫鞅先是因改革触犯了很多人利益,又因刑罚手段残酷而树敌众多的他,到底被秦人处以五马分尸的极刑。

卫鞅,于是成也秦国、败也秦国。如果真的虚心听取手下人的意见建议,对别人虚怀以待,克制自己苛刻的欲望,想方设法拉近与百姓的距离,是不是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