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中的支持
市面上讲述敏感期的书籍琳琅满目,不同的作者对“敏感期”的解释不尽相同。而我们试图解释的,是蒙台梭利提出的“敏感期”,一共有六个,分别是“运动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微小事物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和“社交敏感期”。
运动敏感期
你会看到孩子一开始是“大手抓”、然后是两手交替,后来手指头越来越灵活,发展出“捏”这个动作。在所有的运动技能中,抓握可能是婴儿认知发展中充当最关键的角色,因为它展开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环境的方式。通过抓握物体、转动它们和松开它们,婴儿学习到大量关于物体的视像、声音和触觉的内容。
虽然说的是运动,但0-6岁婴幼儿的运动和大脑发育是紧密相关的。有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学会翻身,夜里就睡不好了?那是因为爬、做、站对大脑而言是很大的刺激。在环境准备中,0-3岁蒙台梭利教育提倡“无围栏式”的环境。在新生儿时期使用尿布台,长大一点就用矮床。有些家长无法接受,担心安全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能承受的危险系数,如果你担心和疑虑,那大可不必这么做。但这样的环境设计传递的教育理念是希望“最大限度地尊重孩子”,因为“围栏”,就是无形地和孩子说“不可以”。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尤其是运动敏感期,他就是要反复练习,那么我们应当尊重他,及时发现他的发展敏感期,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他的运动需求。有的家长会躺在床上,和孩子一起练习翻滚、爬行,网络上也有非常多这样的视频。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最好的玩伴和最好的榜样。
感官敏感期
有一本非常有意思的绘本叫做《鱼就是鱼》,是我非常喜欢的绘本大师李欧·李奥尼创作的。绘本主要讲述一条鱼非常向往陆地的生活,它的好朋友青蛙向它描述陆地上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在鱼的头脑中,不管是人还是牛,陆地上所有的生物,都是“鱼”的形象。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但有时候,是“我感受故我在”——我的感受决定了我的存在。有时候,就是你的“视界”决定了你的“世界”。说这么多就想说明一句,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世界和构建智力的。一群孩子玩游戏,一个孩子说:“下雨啦!”于是孩子们纷纷躲进“房子里”。另一个孩子突然说:“下雪啦!”他高兴地跑了出去。其他孩子一边躲着一边奇怪地看着,因为他们都没有经历过下雪。这个小女孩敏锐地觉知了:小雨和下雪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感觉分为五类,“视听嗅味肤”。
先说说“视觉”,26周的胎儿已经可以睁开眼睛,感知光线。刚出生时,孩子就能辨认黑白色,视野范围大概是30cm,出生两个月后就能辨认红黄绿。到了一岁,视觉发育基本协调。在新生儿期,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黑白卡,在视野范围三十厘米左右悬挂一些吊饰。比如一个月:红黄蓝菱形吊饰;两个月:渐变色球;三个月:跳舞小人。还可以准备:镭射纸不同形状的木片、不同颜色的圆片等。如果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带孩子到户外走走。孩子对人脸非常感兴趣,常常会目不转睛盯着来往的人一直看。在大自然中,孩子接受到的视觉刺激非常多,而且赏心悦目,也是对美感的启迪。
听觉,胎儿期23周,开始对声音刺激产生反应,尤其偏爱妈妈的声音。有研究表明,如果在爸爸坚持在胎儿期跟孩子讲故事、聊天,孩子能记忆爸爸的声音,出生后听到爸爸的声音会更开心。
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天然、木质的物品,这主要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比如摇铃、沙锤、音乐盒等。更重要的是,父母从孩子刚出生就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唱歌、特别是聊天。和孩子聊聊当天发生的事情,分享你的感受。不要以为孩子听不懂,孩子能从中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爱。
味觉:最后两个月能尝到羊水的味道,出现对甜味的偏爱。母乳喂养就是最好的味觉刺激。因为母乳中会带有母亲饮食的味道,多元而丰富。有人建议在三个月给孩子喂一勺果汁,丰富孩子的味觉刺激,但是中国膳食委员会等专业机构均认为,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都不应该喝果汁,这其实是不健康的饮水习惯。而且,过早给孩子尝试甜味,可能会导致孩子只吃甜食,对其他食物不感兴趣,这也是需要警惕的。至于辅食的添加,以后有机会再沟通和交流,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触觉:所有感觉中最先发展,最敏感的就是嘴巴,因为寻找食物的本能,我们家小侄女非常抗拒擦嘴巴,想来也是因为嘴巴非常敏感的缘故。双手触觉发展最晚,随着精细动作的发展而发展。
在一些早教课程,有一些关于触觉非常有意思的尝试,大家可以去搜一下,比如用大毛巾包裹着孩子、用大梳子梳孩子的身体,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其实,每次的沐浴、擦洗、拥抱,就是非常好的触觉体验。而且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亲子时光。
微小事物敏感期
微小事物敏感期起源于一个故事。有一天,蒙台梭利从她的窗台向外望去,发现一个小女孩坐在花园里笑得很开心。她走过去,发现女孩并非因为周围美丽的天竺葵花而笑,她是因为在花丛里发现了一只小昆虫而乐不开支。经过蒙台梭利的观察,发现孩子对一些细小的物体,比如小昆虫,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她提出了“微小事物敏感期”。在生活中,我们确实会发现,比如孩子看书的时候,他们往往能注意到我们关注不到的细节。
尽管身处同一个时空,客观世界是相同的,但孩子和成人的主观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很多时候,成人受限于我们的经验,往往会错过很多的发现。其实不光是微小事物,对于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和行为,孩子们都会因好奇而注视良久。微小事物敏感期的教育价值,在于三点:
当孩子开始观察和关注一样事物,这是孩子开始学习和思考的象征;
无论孩子的兴趣点在你看来多么幼稚、寻常甚至不可理喻,尊重并理解的态度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主张;
发现细微事物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这也许是孩子开始追求观察的精细化、精确性,可能会帮助孩子加深认知。
秩序敏感期
秩序是指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和无序相对应的。秩序还可以分为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自然秩序是指由自然规律来支配的秩序。比如日出日落月亏月影人体作息规律等。而社会秩序就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秩序结构和状态。比如日常生活秩序中的交通秩序。年度,节假日秩序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对一致性有非常执拗的追求。鞋子应该在鞋柜上的、衣服应该在衣柜里的,应该先穿衣服后穿鞋,或者应该洗完脸再吃东西等等,不一而足。你可能会因此而困惑、甚至烦恼不已,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通情达理、不灵活、甚至任性。有时候,当他做一件事情,他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来到教室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你读故事书,而且就是那一本,读了了一遍又一遍,你厌烦了,他还乐此不彼。但这种种迹象表明,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追求一致性和重复性是秩序敏感期的特点。
“秩序”对孩子而言,相当于在心里装了一个“GPS”,随时能定位时间、空间还有人际关系。有序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会让孩子感到非常安全。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的工作环境是“朝令夕改”,你是不是也会有种惴惴不安的感觉呢?这种环境和氛围下,孩子没办法安心地、完全地发展自我。
而且,人脑的信息承载量是有限的,稳定的、甚至一成不变的环境、和行程安排,孩子无需费心去识别环境中的差异和变化。再者,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发展孩子记忆、推理、抽象等高级思维能力。一两岁的孩子能快速记忆每日的行程安排,识别其中的规律,当看到一些特定的信息,很快就能判断出你下一步的安排。这是非常厉害的。
语言敏感期
蒙台梭利最惊叹的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相信不少家长也是如此。孩子竟能如此轻而易举地掌握一门语言,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乔姆斯基认为,孩子天生具有学习语言的“装置”。不同的理论流派当然会有不同的观点。我们来看看,
什么是语言呢?新生儿虽然还不具备完善的语言能力,但他们有非常强烈的交流欲望。出生前,婴儿就具备了交流的基础。他们能够对人声加以回应,能区分母亲的声音和其他人的声音。1岁内,他有大量的机会听到、观察到别人使用语言。研究表明,10-11个月能跟随成人注视方向的婴儿在18个月会表现出更高的语言能力。婴儿的哭泣能传递大量信息——饥饿、不适、悲伤、愤怒和无聊、第四周,能发出轻轻的喉音。第十二周,开始辨认自己的声音,开始发出声音自娱自乐。第六个月,咿呀学语,出现模仿言语。儿童最早期的认知发展成就之一就是语言和与他人交流能力的获得。
有一种方式,叫“联合注意”,孩子和你注意同样的事情或者东西,并且你会用语言来描述,比如命名,这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经常体验联合注意的婴儿和学步儿保持注意更久、说话更早,并且表现出更快的词汇发展。
随着8-12个月的孩子能够用手势来影响你的行为。比如,当她想吃饼干,她会指一指橱柜。妈妈这时候说:“哦,你想要饼干是吗?”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明白,使用语言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很快,他们在伸出手的同时会说出单词。逐渐地,口语会慢慢发展。
社交敏感期
当孩子向你甜甜一笑时,大概所有人都无法抵挡这种魅力。新生儿的微笑叫“生理性微笑”是没有社交意义的。社会性微笑出现在出生后第三个月。当婴儿能记忆和辨认养育者的面孔,还有声音,微笑就开始变得更具有社会意义,并且更多地出现于一个高回应性、敏感性、亲密的人在场时候。他还可以通过注视、伸手、触碰、模仿、视觉和听觉追踪、捉迷藏、反复扔玩具等吸引成人的注意和与成人互动。5个月开始,对同龄人兴趣增加。(持续注视、试图接近、微笑)。
了解社交敏感期,我们首先来聊一聊“皮质醇”:一种由肾上腺分泌的,在承受压力时释放的类固醇激素。长期影响会导致大脑错误地将日常事物理解为威胁和压力事件。影响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建立、心理健康。这说明一个什么信息呢?人的神经元每分每秒都会通过突触来传递信息,每一次的外界刺激都会被记录在案。早期社交经验对生理系统有着相当的影响,为情绪表达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孩子的第一个社交对象就是“父母”,良好的社交关系始于亲子关系。安全依恋,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联关系,使儿童体会到安全感。处于温暖幸福关系之中,婴儿会表现出对压力更好的应对能力,而不安全的婴儿的压力激素水平大幅上升。与他人亲密的长期的关系;对自我的欣赏超过无力、负面印象。
当孩子六个月的时候,随着孩子认知水平提高,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对陌生人产生抗拒,这并不是孩子胡乱发脾气,如何让孩子接纳父母以外的养育者、如何让孩子对家庭以外的环境产生信任、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应当尝试:
·阻止陌生人贸然抱起婴儿的举动。不要觉得难为情,或不好意思,稍加说明和解释,相信朋友都能理解和接受;
·让婴儿有充足的时间对陌生人进行评估,以及观察他对此人的反应;
·在这一过程,你需要扮演婴儿安全感的来源,使婴儿能够鼓起勇气准备接纳新的养育者;
·让婴儿自行控制局面,决定是否接近;
当孩子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这对他们又是一项新的挑战和考验。可以更多地咨询和参考园方的建议。
相信很多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活泼外向的社交小达人,但是作为父母,每一个孩子来到我们身边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应感恩和接纳,尊重孩子天生的气质性情,没有不好的气质,只有不恰当的眼光。另外,有些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跟别人打招呼很没礼貌,但如果家长是热情好客、礼貌大方,相信孩子在我们身边一定能耳濡目染,学习我们的为人处事方式。
当孩子开始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有的家长一边欣喜,一边又有些担忧,担心孩子会和别人发生冲突。下面有一些小策略,可能能帮助你如何更好地应对孩子之间的冲突。
·首先,如果情况不是太危险或太紧急,我们可以稍微在一旁等待和观察,看孩子会如何面对和解决。有时候,过早的介入会让孩子失去自我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如果情况非常紧急,我们应该马上分开,保证孩子不受到伤害是养育的一大前提。
·如果我们解释和说明后,孩子还是暂时无法理解,转移注意力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特别是小年龄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会马上被新异的刺激吸引;
·日常,我们可以通过绘本、假装游戏等方式,为孩子示范如何面对和解决冲突,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别人。
·最重要的,照顾孩子的情绪比说教更重要。当孩子面对冲突后,伤心难过,那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理解、尊重并接纳他的情绪。通过语言叙述当时的经过,尝试说明他的感受,会让他感觉自己是被爱与支持的,这是孩子面对世界的最有力的支持和保护。
结语
“敏感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普遍性,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过程都存在敏感期。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你无需惊慌失措,这是非常正常的行为。
·创造性,孩子会习得或构建之前不具备或不掌握的技能。当你发现“敏感期”的出现,说明你正在见证着孩子的成长。
·时效性,在0-6岁是敏感期的黄金时期,之后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短暂性,敏感期有始有终,有长有短,不会永久存在。
·重复性,在敏感期中,孩子一般会出现重复性行为。
·外显和内显相结合,孩子的外显行为是不断重复、不断熟练,而内在的大脑神经联结在不断发展。
说了这么多,其实可能对大家在日常过程中育儿没有太多的帮助。甚至有些老生常谈。你渴望听到的高大上的理论,或者“手把手教你度过孩子发展敏感期”。上述都没有。到底是否存在“敏感期”,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也没有一个比较权威、公认的理论来解释说明“敏感期”。但蒙台梭利提出“敏感期”的概念,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概念的提出,源于她对孩子的观察,源于她不断的总结和思考,这种“尊重与理解孩子”的行为,本身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受语言发展水平的限制,孩子无法表达心中的所知所感,他们有太多的行为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但是,“尊重”应该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态度,而不是随便给孩子扣上“任性”的帽子。